碧潭堰魚道迴遊惹議 新北水利局:有36種臺灣原生種

碧潭堰魚道水下AI辨識監視器,監測到原生種魚類竹竿頭上溯。圖/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碧潭堰生態覆育成功,遭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等單位認爲「新店溪碧潭堰人工魚道大量魚羣溯溪而上」社會大衆恐接收錯誤生態知識與觀念,新北水利局今表示4月7日下午開始在新店溪碧潭堰下的水域出現數以百計魚類,臺灣原生種也有石賓、溪鱧、日本禿頭鯊、豆仔魚、毛蟹、苦花及竹竿頭等36種。希望各界以更開放的角度來關注魚類上溯生態議題。

公會團體認爲「人工魚道」爲河川橫向構造物阻斷上下游縱向連結性的補救設施,且並非解決魚羣洄游遭遇橫向構造物阻隔問題的萬靈丹,魚羣利用其移動之現象,不應被擴大詮釋爲凸顯生態豐富。魚道僅能補救特定物種的通行,仍應考量生態檢核之迴避、縮小原則,溯溪而上之魚類多爲大頭鰱外來魚種,期待人工魚道設計目標魚種應以當地的原生魚類爲主。

水利局今表示,近日從4月7日下午開始在新店溪碧潭堰下的水域出現數以百計的鯉魚、草魚、大頭鰱等體型較大的魚類在排砂道出口相互追逐,並且爭先利用新設魚道上溯到碧潭水域,吸引民衆圍觀及連日討論熱潮,同時透過碧潭堰的魚道直播畫面也記錄下了新店溪讓人歎爲觀止的畫面。

水利局長宋德仁表示,碧潭堰首建於1977年,規劃之初並沒有相關的水域生態背景資料可供參考,同時沒有考慮到生物廊道的重要性,因此沒有將魚道的設施納入設計的考量之內。

宋德仁補充,早在2015年起於碧潭堰下游建置4處矮堰,串連水域空間讓下游魚類可以洄游,而後碧潭堰因蘇迪勒颱風重創毀損,隨着碧潭堰整建決定設置魚道以打通阻塞魚類洄游46年的生態廊道,其設計標的系在滿足新店溪水系攀爬性及游泳性溯河物種等洄游生物。自2022年5月至2025年3月止,利用設置水下監視器之人工智慧AI魚類辨識系統,記錄到已有48種魚類及3種蝦蟹類利用魚道上溯,打通46年來中斷的縱向生態廊道。

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說,規劃一個成功的魚道除了要了解水利工程的整體狀況之外,也要考慮哪些魚類和蝦蟹類會使用。爲確實掌握新店溪碧潭堰周邊的魚類資源與特性,在施工階段就積極的進行生態調查,顯示本河段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紀錄魚道內的魚類有48種的魚類和3種的蝦蟹類會利用碧潭堰魚道繼續上溯,原生種包含有石賓、溪鱧、日本禿頭鯊、豆仔魚、毛蟹、苦花及竹竿頭等36種。

水利局表示,碧潭堰魚道的設計原則系依據清華大學團隊數年來的專業生態調查,依據可能洄游魚類的特性所設計,其中包含多種原生淡水魚,如臺灣石賓、明潭吻蝦虎、蝦蟹螺貝類及水生昆蟲等。另外也針對可能使用魚道的對象去決定適合原生種魚類能夠洄游上溯的流速、坡度、水深去考量,自然很難去阻絕外來種魚類使用魚道洄游。希望各界以更開放的角度來看待及關注魚類上溯生態議題。

碧潭堰魚道水下AI辨識監視器,監測到原生種魚類溪鱧上溯。圖/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碧潭堰魚道水下AI辨識監視器,監測到原生種魚類日本禿頭鯊上溯。圖/新北市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