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數學課還催眠?實測「這幾種聲音」讓人自動斷片
▲容易忙碌焦慮的現代人,多數習慣選擇播放柔和音樂來助眠。(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夜深人靜,明明該睡了,卻翻來覆去難以入眠,不少人選擇播放柔和音樂來助眠。這類「睡眠BGM」真的有效嗎?根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專門治療睡眠障礙的專家指出,播放特定類型的音樂確實有機會改善睡眠品質。
放鬆神經、穩定心跳 助眠音樂的原理到底是什麼?位於岐阜市的阪野診所院長阪野勝久表示,對於不想過度依賴藥物的患者,他會在常規治療之外建議於睡前播放安靜的音樂,有些案例中確實觀察到睡眠品質明顯改善。國外也有研究顯示,臨睡前聆聽節奏緩慢的音樂,不僅能延長深層睡眠時間,還能縮短入睡所需的時間。
造成入睡困難的原因衆多,包括生活作息紊亂、環境影響與壓力等,這些都會活化交感神經,讓身體處於興奮狀態,進而導致難以入睡。阪野指出,睡眠用的背景音樂可以幫助緩解緊繃情緒,活化副交感神經,使心跳與血壓趨於平穩,有助於身心放鬆進入睡眠狀態。
選對音樂纔有用 古典樂與自然聲最推薦關於具體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音樂,阪野建議以「節奏緩慢」且「無歌詞、無人聲演唱的純音樂」爲主。他指出,BPM(每分鐘節奏)落在60至80之間的音樂最理想,這與人處於靜息狀態的心跳相近,能誘發代表放鬆的α波,有助於平穩入眠。
在具體類型上,古典樂如巴哈的寧靜樂曲特別受到推薦,而溪流聲、雨聲、營火聲等自然環境音也被視爲有效選項之一。
不過,阪野也提醒,睡眠BGM並非萬靈丹,對每個人的效果不盡相同。年齡、個性與生活方式都會影響選曲偏好,因此建議多嘗試不同的音源,找到最適合自身的選項最爲關鍵。
播放方式藏眉角 音量與光線都要留意!此外,在播放方式上也需注意。音量過大可能刺激交感神經,理想的音量應控制在40分貝以下,相當於圖書館內的背景音。阪野指出,避免使用耳機或耳罩式耳機,應改用外部揚聲器,減少對耳朵的負擔。
而播放設備的光線也不可忽視。像是智慧型手機螢幕所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干擾體內時鐘,影響入眠。因此播放時應避免讓光線直射眼睛,或將畫面朝下。
最後,音樂不宜整晚持續播放。若在淺眠階段持續聽到音樂聲,反而容易喚醒大腦、影響睡眠穩定度。建議事先設定30至60分鐘的自動關閉計時器,讓音樂在入睡後自然停止,有助維持良好睡眠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