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駐臺代表談核能復興 確保能源安全拚碳中和

比利時能源政策翻轉,將部分核電廠延役並研擬建置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比利時駐臺代表馬徹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強調,歐洲因俄烏戰爭開始重視能源安全,並意識到能源自主才能抑制電價,再加上碳中和目標、多元化能源結構,核電是很好的途徑並獲得多數民衆支持。

歐州近年掀起核能復興,路透社報導,德國釋出訊號將不再反對把核能列再生能源;比利時5月也翻轉能源政策,由聯邦國會表決放棄廢核計劃,推翻2003年所訂定法律要求在2025年底前將比利時國內核電廠除役,並禁止興建新核反應爐。

比利時臺北辦事處長馬徹(Matthieu Branders)17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明,核電延役的討論已久,2015年延長部分舊核電廠年限,去年上任的新政府立法讓核電發電量翻倍,並延長核電廠役期延長到至少2035年,另研議興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reactor)。

馬徹表示,主要是考量能源安全、價格及碳排。比利時在1980年代淘汰煤礦發電後,大部分能源採用進口,而再生能源雖穩定成長,但仍不足以做到自給自足;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多國不再向俄羅斯進口能源,比利時才意識到自身高度依賴俄羅斯。

馬徹指出,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造成電價飛漲和通貨膨脹,俄烏戰爭第一年就讓歐洲各經濟體苦撐,各國因而開始改變能源供應來源,正視能源安全問題,同時意識到能源自主才能抑制電價。

馬徹表示,比利時配合歐盟推動2030年減少碳排55%、2050年達到碳中和,而核電不會造成碳排,在確保減碳和碳中和目標下,核電是很好途徑,也讓能源結構能更加多元,且就民調看,比利時民衆大多支持此政策改變。

馬徹強調,歐洲有達到碳中和的迫切氛圍,比利時除使用核能,也投資綠氫(green hydrogen)和風電等綠能,包括在北海區域建立距離海岸10公里遠的能源人工島,能連結多國風電場並輸電至各處,以增加離岸風電發電量。其中一個好處是不會在海岸線看到成羣的風力發電機,影響到漁業或觀光業。

被問及臺灣5月達到非核家園目標,馬徹認爲,這應由臺灣人民自行評斷,而各國在做決定時,也可參考他國作法,例如比利時就會是很好的個案研究,且比利時也有核電廠除役的經驗,這是雙邊可以進一步合作的領域。

此外,臺灣正推動2050淨零排放目標,氫能也是能源選項之一,比利時爲歐洲氫能重鎮,今年初開始興建首座綠氫廠。

對於是否與臺灣開啓氫能合作,馬徹表示,比利時綠氫生產計劃是從智利、納米比亞、中東地區收集綠能並轉爲綠氫,再送到比利時輸電到各地,這還都需要對輸送管道(pipeline)的基礎建設投資,但綠氫確實具有雙邊合作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