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工場陷困境 盼大企業奧援
庇護工場長期營運困難,具規模的企業若對庇護工場挹注資金甚至自設,除可協助庇護工場解決難題,也能使企業達到ESG指標,可謂雙贏。(本報資料照片)
據勞動部統計,全臺至去年11月共有167家庇護工場提供2114位身心障礙者工作,但庇護工場長期營運困難、薪資偏低,監察院曾促勞動部檢討。新北市勞工局長陳瑞嘉呼籲中央鼓勵具規模的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對庇護工場挹注資金甚至自設,亦可達到ESG指標;業者則無奈說,ESG須結合本業,有其難度。
據六都2021年至2024年庇護工場資料,北市從42家增至43家、新北從27家減至25家、桃園從15家增至20家、臺南從6家增至7家、臺中及高雄各維持8家、12家,4年來以桃園增幅最大。
陳瑞嘉認爲,企業推動永續發展,ESG指標(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至關重要,政府可提供減稅、產品免營業稅等誘因並幫企業宣傳提升形象,除可協助弱勢解決庇護工場經營困難與員工薪資過低難題,也能使企業達到指標,可謂雙贏。
他說,臺灣的庇護工場大多是NGO或中小企業設立,目前大型企業多是購買一次性庇護商品達成S指標,若每年挹注經費甚至冠名、自設庇護工廠更好,除可善盡社會責任,企業部份工作交由庇護工場做,讓庇護員工有穩定收入。
淡江大學大衆傳播學系助理教授馬雨沛說,企業爲符合永續指標,可採更多元型態與投入來思考,包括採購、冠名或輔導協力非營利組織的永續經營與韌性治理能力。
馬雨沛也說,近年聽聞非營利組織因資通訊人才有限,管理捐款、銷售庇護工場產品出現資安危機或泄漏捐助人個資的詐騙事件,傷害非營利組織的信譽很大,影響捐助人的信任。
金控及大型企業說,ESG已「競爭」到非單純捐款與冠名,還須結合本業,否則評比時會被質疑「捐錢了事」,很多時候不是企業不幫忙,是捐助理由無法說服公司的永續委員會,建議受捐助單位要找出自我特色及亮點,才能吸引企業贊助。
大型企業永續主管舉例,電信業須結合傳播通訊,遠傳就主攻偏鄉遠距診療;金融業須結合融資業務,中信金成立專責團隊,擔任五個離岸風電案場開發商財務顧問;汽車業結合運輸本業,裕隆投入偏鄉與長照運送,在贈車模式外開創捐贈里程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