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島撞況多 挨酸三寶探測器
臺中市進化北路新設庇護島後,短短3個月自撞事故達19件。經重繪導引線、增設反光柱等改善措施後,今年1至8月事故降至5件,顯示初期設計仍存在安全隱憂。(本報資料照片)
爲洗刷「行人地獄」惡名,各縣市近年設置保護行人的「行人庇護島」,卻頻頻成爲車輛自撞的高風險點,安全性引發質疑,甚至被酸「三寶篩檢站、三寶探測器」。不少長者也坦言:「島上太窄,車子又衝過來,不敢走。」
截至2025年中,全臺已改善近800處危險路口,部分縣市2023至2024年間行人事故下降25%。其中臺中市迄今年7月底已設置345處行人庇護島。嘉義市也將庇護島納入降低行人事故的重點,透過碰撞分析規畫路口改善工程。
但道安儀表板數據顯示,庇護島雖增加,部分地區行人死傷事故卻不減反增。臺中市今年上半年行人死亡較去年增加10人,爲全國增加最多的縣市,嘉義市每10萬人行人死亡率高達2.29人,居22縣市之首,增設庇護島並非保障行人安全的萬靈丹。
臺中市進化北路口去年10月至12月設置庇護島後,短短3個月發生19件左轉車輛自撞事故,平均每月6.3件,頻率高到被網友在谷歌地圖上標註成「高業績庇護島」,經市府緊急重繪導引線、增反光柱並調整反光牌面後,今年1月至8月事故降至5件,顯示初期設計瑕疵反而釀新危險。
彰化縣彰南路24處庇護島4月完工後,其中彰南路一段、215巷口庇護島在3個月內就有7件車輛自撞,4月上旬甚至在短短2小時內遭3輛汽車先後撞擊,民衆也酸稱是「車禍磁鐵」。
北部、南部同樣「撞」況頻傳,今年5月晚間,北市南京東路四段、北寧路口傳公車擦撞庇護島,造成2名乘客受傷;8月晚間,1輛轎車撞上高雄大寮中正路、捷西路口的庇護島後側翻,車上母子3人受傷。
交通部公路局彰化工務段長廖志彬指出,庇護島設計規範高度爲20公分,並設置黃黑斜紋、反光導標,因撞擊事件頻傳,追加高76公分交通杆與附反光貼交通錐。廖強調,工程設計已盡力完善,駕駛人建立減速慢行習慣纔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