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房價下跌更擔憂,通縮,終於被擺到檯面上了?
其實可以這麼講,我們這20多年了,老百姓講“通縮”,這個很平常的,有事沒事,大爺們今天買菜便宜了,就順口一句“通縮”。
但是不管你物價怎麼便宜,上面是很忌諱將這兩個字擺上檯面的。
不過去年9月6日,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前央行行長易綱就公開表示:“中國現在應該把重點放在抵擋通縮壓力上。”
老外們評價說,這也是咱們前官員罕見公開表態通縮問題。當時很多人都替老易捏把汗。
會上易綱指出,“中國應着重抵禦通縮壓力,廣泛的價格衡量指標已連續幾季呈負值,未來幾季應使 GDP 平減指數轉正。他表示,中國仍在復甦,不過相對緩慢,期望今年底前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能趨於零左右,並強調需施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支撐增長。”
也許這樣的公開表態,恰恰代表了高層對問題嚴重性的一種認識,甚至傳遞出願意爲抵抗通縮做出改變的信號。
緊接着,9月24日現任央行行長潘功勝就宣佈重磅政策:降準降息;降存量房貸利率並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創設新的政策工具,支持股市。
這也標誌着,“縮”的問題終於被正視,開始大力給全民降低負債壓力,給實體經濟注入活水,應對下行挑戰。
那麼問題來了,咱們普通老百姓,很多人都覺得物價高的很,爲啥大佬們說通縮呢?
比方說這兩年,實體店鋪關了一家又一家,有的區域整條街沒幾個店鋪開門,企業裁員,房子、車子等都面臨產能過剩…
我們現在究竟是不是通縮?嚴重嗎?啥時結束呢?其實談到這幾個問題,就必須講講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指標——GDP平減指數(又稱GDP縮減指數),它能很好的衡量,究竟是漲還是縮。
先來了解一下它的公式:
GDP平減指數=名義GDP/實際GDP×100%
概念咱們就不講了,GDP平減指數的最主要的作用:可以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價格變動的總水平。
也就說,GDP平減指數反映的是,該國家(或地區)生產的所有最終貨物和服務的價格總指數,是最綜合的價格指標。
舉個簡單例子:
2022年,我國現價GDP爲1204724億元,按2020年價格計算的不變價GDP爲1131632億元,那麼可以計算2022年GDP縮減指數爲:
1204724÷1131632×100≈106.5
說明2020年到2022年間我國所有最終貨物和服務的價格總水平上漲了約6.5%。
那麼這兩年的情況呢?從2023年二季度,到2025年一季度,GDP平減指數連續8個季度爲負。
這個情況有多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GDP平減指數有六次季度同比爲負,上一次出現持續時間最長爲7個季度,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下的1998-1999年,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也就只出現了2個季度爲負。
說明GDP平減指數持續爲負的時間長度超金融危機時期。
那麼,問一問,通縮有啥可怕的?
其實,通縮比通脹更可怕!而且,看看歷史就知道,相比通脹,通縮更加可怕,更難治理。
經濟學界有一個說法,如果把通脹視爲一場重感冒,通縮就是癌症。
爲啥通縮的殺傷力這麼大?其實也不難理解,試想,如果大家都覺得以後物價會更便宜,就推遲消費,導致當前需求不足,進而影響企業生產,企業沒活路,就只能降薪裁員降本增效,大家收入減少,就更不願意消費,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螺旋式惡性循環。
那麼,就無解了嗎?
肯定不是,有大佬說,增加投資就可以應對!但問題是,現在的大基建投入已經夠多了,而且現在的地方債高企,比如前幾天就有官方披露:挪用400億養老金髮工資還債,現在地方上也要想辦法化債,再搞大投入?有心無力啊!
還可以通過提高老百姓收入來改善
畢竟現在大家不消費,也是因爲賺的少了,負債高了。
就拿薪酬收入來說吧,我們的這一塊收入只佔GDP的一半左右,美國、日本都是70-80%。
所以,今年上面就多次提到了要漲工資,而且要從分配比例入手,提供居民部門分配比例。
如果老百姓手上有少了,大家提高消費,就能增加需求,企業就能投資,又能提供就業。這樣就能讓整個市場實現良性循環。
那麼,週期會持續多久?
數據顯示,咱們可能90%的人負債,而且多是壓在了房子上,這樣的債務,其實早在2021年就已經很明顯了,
比如達利歐團隊曾對全球多個債務週期案例的研究,債務週期泡沫階段,債務總額佔GDP的比例平均約爲300%。
中國這個比例在2021年呈現最高峰,達到281.2%,說明那時候就出現了最大的泡沫。
所以,很多大佬對於這個週期會持續多久,都只是低頭不語,不過,《債務危機》書中有些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決策者的反應速度和積極程度是決定蕭條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長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