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從“傲慢小鬼”到世界首富的源代碼

史蒂文·普爾(Steven Poole)在《衛報》(The Guardian)中稱:“比爾·蓋茨(Bill Gates)是科技界的約翰·麥肯羅(John McEnroe)。”他“曾經是個傲慢的小鬼,人人都討厭他”,現在卻是一位“備受愛戴的元老”——一位早在“有效利他主義”流行之前就身體力行的熱忱慈善家。

在這本計劃寫成三部曲的回憶錄的第一部中,69歲的蓋茨講述了自己人生的前20年,從他早年在“西雅圖一個宜人的郊區”的生活,到1975年創立微軟(Microsoft),再到兩年後與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達成合作協議。這本書不僅僅是“極客早期成就的清單”。蓋茨表達了對有影響力的導師們的“真心的感激”,並且“從頭到尾都有一種自嘲式的詼諧態度”。在解釋自己高中時選擇上戲劇課的決定時,他承認“主要吸引力”是那裡有很多女生。而且與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不同,他強調自己的家庭背景帶給他的“與生俱來的特權”,他的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師。

他承認,蓋茨非常幸運地進入了一所學校。1968年,這所學校成爲美國首批爲學生提供計算機使用機會的學校之一,湯姆·諾爾斯(Tom Knowles)在《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中說道。從13歲起,他把每一個“空閒時間”都花在了計算機終端上。他和其他學生,包括後來的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組成了一個編程小組,這個小組受委託“使當地企業的工資系統自動化,併爲學校裡的每個學生制定新的課程表”。

理查德·沃特斯(Richard Waters)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中稱,到了哈佛之後,他和艾倫(Allen)得知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的一家公司已經開發出了第一臺商用微型計算機。蓋茨意識到編寫能讓這種“類似個人電腦的機器發揮作用”的軟件的競賽已經打響,於是他從哈佛輟學,搬到了阿爾伯克基(Albuquerque),他的公司——當時名爲“微軟(Micro - Soft)”——就在那裡誕生了。

湯姆·惠普爾(Tom Whipple)在《泰晤士報》(The Times)中稱,《源代碼》(Source Code)中涉及的一些情節——例如“微軟(Microsoft)與一家早已倒閉的西雅圖軟件公司談判時錯綜複雜的法律問題”——真的早該被歷史忘掉了。然而,這本書出彩的地方非常坦率真實,令人耳目一新。“我從未讀到過任何作品能如此生動地描述程序員工作時那種靠披薩充飢、顧不上洗澡的癡迷狀態。”

伊恩·比雷爾(Ian Birrell)在《旁觀者》(The Spectator)中稱,蓋茨也坦誠自己小時候是個難管教的孩子。如今,他表示,“我可能會被診斷爲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這本“可讀性驚人的書”展示了他是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從而成爲“我們數字時代的關鍵人物之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