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比爾·蓋茨2000億美元將"提速捐贈" 從財富流向看慈善新走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郭聰聰 北京報道
“慈善是有害的,除非它能幫助受助者不再依賴它”(Charity is injurious unless it helps the recipient to become independent of it.)“慈善大王”洛克菲勒的這句經典名言深刻揭示了現代慈善事業的核心理念:真正的慈善不應止步於短期救濟,而應着眼於受助者的長期發展能力。
近期,全球慈善領域接連迎來消息:5月8日,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宣佈將通過基金會投入2000億美元,在未來20年內加速推進全球健康與減貧事業;短短四天後,中國寧德時代副董事長李平夫婦向復旦大學捐贈價值約10億元的股票。這兩起跨越東西方的慈善捐贈,展現出了當代慈善事業的全球化特徵,也從財富流向中,折射出了全球精英階層對財富價值觀的新轉變——從財富積累轉向更具意義的社會價值創造。
這些捐贈直指全球最迫切的健康、教育和減貧議題。蓋茨的2000億美元承諾創下了個人慈善捐贈的新紀錄,其倡導的“提速捐贈”創新模式,更將對未來慈善理念產生深遠影響;而中國企業家在教育領域的大手筆投入,則體現了本土慈善事業發展的新高度。這些財富的流向,也映照出了時代最急需解決的深層社會問題。
2024年5月8日,在蓋茨基金會成立25週年這一特殊時刻,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個人博客宣佈的一則震驚世界消息:未來20年,他將捐贈2000億美元用於公益事業,以加速實現全球健康與減貧目標。
這一承諾的捐贈數額堪稱天文數字。據蓋茨基金會介紹,截至目前,比爾・蓋茨的個人淨資產約爲 1080 億美元,而他承諾在未來 20 年捐贈 2000 億美元,這意味着承諾的捐贈額幾乎是他現有個人財富的兩倍。其中的差額部分需由他的個人財富逐步補充,按此計算,在接下來的 20 年裡,他每年至少要捐出 46 億美元。
同時,爲配合這一轉變,蓋茨基金會理事會已正式批准新的時間表,基金會將在2045年12月31日正式結束運營。此前章程規定,基金會將在蓋茨去世後20年關閉。正如蓋茨在博客中所言:"當前世界有太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不應再保留本可用於幫助他人的資源。"這句話道出了"提速捐贈"理念的核心——與其讓財富長期沉澱在基金會中,不如讓它儘快發揮作用。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大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這一(蓋茨的"提速捐贈")行爲的意義是很深遠的。
她進一步表示,“蓋茨本次的決定讓人感受到他其實變得更加急迫,希望在當下積累的財富能夠儘快地回饋至社會,以儘快地去解決急迫的社會問題,此前傳統的長期運作模式可能無法滿足當下的需求。”
對於善款的投向,蓋茨聚焦到在了全球健康與減貧上。他表示未來20年,蓋茨基金會的資助將圍繞如下三個目標展開:沒有母親、兒童或嬰兒死於可預防的疾病;下一代在一個沒有致命傳染病的世界裡長大;數億人擺脫貧困,越來越多的國家走上繁榮發展的道路。
金錦萍分析道:"長期以來,蓋茨關注在與生命、健康有關的公共衛生領域的問題,這次在有生之年就完成捐贈的決定是他不再追求自己流芳百世的身份,而是更多的去關注財富的價值。即便今後的世界沒有了蓋茨基金會,但這筆財富以更快的速度、更強的實用性去解決社會問題。"
整體來看,美國的現代慈善事業圍繞着以基金會爲代表的慈善組織展開,經歷了幾個重要發展階段。20 世紀初,洛克菲勒、卡內基等工業巨頭開創了現代慈善基金會模式,建立了卡內基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具有深遠影響的慈善機構。這些先驅者不僅捐贈鉅額財富,還創立了系統化、專業化的慈善運作模式。進入21世紀,隨着科技新貴的崛起,美國慈善捐贈規模持續擴大。
蓋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員。2010年,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聯合發起"The Giving Pledge"(捐贈誓言)項目,倡議全球超級富豪承諾將一半以上財富用於慈善事業。官網顯示,已有來自30個國家的240多名世界上最富有的慈善家加入了這一倡議,其中就包括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前妻麥肯齊·斯科特。斯科特近年來積極踐行承諾,已經以高效、低調的方式向各類非營利組織捐贈了數十億美元。
清華大學法學院金融與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楊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市場和政府之外,慈善爲社會提供了第三種資源配置方式。隨着越來越多的富豪主動將鉅額財富投入公益慈善,這實質上成爲社會財富再分配的重要補充。
他分析認爲,這種方式是“自下而上”的財富流動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不平等,優化資源配置。在國外,洛克菲勒家族、比爾·蓋茨等曾通過設立基金會或大規模捐贈,推動了教育、醫療、科學等公共領域的發展。同時,慈善捐贈還能能夠突破政府與市場的侷限性,就如本次蓋茨基金會的捐贈聚焦於公共健康、減貧等領域,這些往往是傳統市場機制難以有效解決的社會問題,而慈善資金的介入提供了第三條解決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將鉅額財富投入慈善不僅產生廣泛的社會效益,更對傳統的家族財富傳承模式帶來深遠的影響。
楊祥強調,這種慈善主導的財富規劃模式能夠有效避免“富不過三代”的家族困境。通過限制子女繼承財富比例,激勵下一代依靠自身能力獲得成功,而非成爲依賴家族財富的“信託寶寶”。同時,慈善行爲也讓家族成員積極參與到慈善事業中,能促使新一代擺脫“慣性繼承”,形成健康的價值觀。
在具體操作層面,楊祥特別提到股權慈善信託的創新價值。他表示,股權慈善信託是推動企業治理的重要工具,通過將家族企業裝入慈善信託或慈善基金會,能夠讓企業更加職業化、規範化,有助於激發企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正如蓋茨所言:"人們不會因我死時富有而記住我",這一理念正逐漸獲得慈善人士的廣泛認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慈善事業也在政策支持和社會需求的雙重推動下,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政策的引導下,中國企業家和富豪的慈善捐贈呈現明顯增長態勢。根據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近日發佈的《中國慈善捐贈報告(2024)》,2023年中國企業捐贈總額達1156.59億元,佔全國捐贈總量的76.58%,較之往年呈現增長態勢。其中信息業、製造業是捐贈的核心來源行業,上市公司中的民營企業依舊是捐贈主力。值得注意的是,個人捐贈佔比達22.42%,但報告指出這一數字可能被系統性低估,因爲許多企業家以個人名義進行的捐贈並未完全納入統計。
在捐贈領域中,主要聚焦教育、醫療和鄉村振興這三大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
教育領域的捐贈尤爲突出,“高校捐贈熱” 成爲一大亮點。從韋爾股份創始人虞仁榮對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累計53億元的捐贈,到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通過河仁慈善基金會出資2億股股票(約合100億元)發起舉辦福耀科技大學,再到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寧德時代副董事長李平向高校捐贈數十億元,無不體現了慈善人士對於教育慈善的關注。
金錦萍認爲,企業家關注教育捐贈,一方面是因爲他們重視未來世界對人才和科技發展的需求,希望實踐理想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對於解決社會問題意義重大,它不僅能改變個體命運,還能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推動科技發展。
醫療與扶貧領域同樣表現活躍。曹德旺通過河仁慈善基金會累計捐贈超260億元,長期致力於教育扶貧和醫療救助。科技企業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如小米公益基金會捐贈1億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養。
與歐美慈善基金會的運營模式不同,中國慈善更傾向於 “項目制” 捐贈,即針對特定領域(如高校、災區)進行大額資金支持。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效率高、見效快,能在短時間內集中資源解決特定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其長期可持續性仍有提升空間。
隨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2024年)正式實施,配套政策如《慈善組織認定辦法》《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相繼出臺,各地慈善法規也在加速制定,中國慈善法治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爲慈善組織和大額捐贈提供了更清晰的規範。
金錦萍指出,新修訂的慈善法填補了法律漏洞的同時,也迴應了現實需求,特別是增設"應急慈善"專章、規範涉外慈善和慈善信託等創新舉措。她強調,法律文本的完善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在於實施過程中如何將條文轉化爲有效的社會治理實踐。當前慈善領域面臨公信力危機、過度量化導向等突出問題,亟需推動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重點提升組織治理水平。
在全球挑戰日益複雜的今天,慈善不僅是金錢的捐贈,更是人類對更公平、更可持續未來的共同追求。
金錦萍指出,慈善是與人類文明歷史相伴相隨的,是人性中美好因素的折射,亦是人類社會文明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現代社會,諸多社會問題具有 “全球性” 特質,公共外交中的國與國援助可能受政治立場影響,但慈善追求的是 “最大公約數”,它基於人類救助同類的本能,是人類文明的根基所在。
可以看到,全球慈善新浪潮正在重塑財富價值觀。無論是蓋茨的2000億美元,還是中國企業家的大額捐贈,都在證明一點:真正的財富,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能改變多少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