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治療7年仍肝癌?臺大副院長:藥物可控病毒,但僅降低6成罹癌風險

臺大醫院日前爆發醫療暴力事件,洪姓B型肝炎男性患者持續治療7年,仍不幸惡化爲肝癌,竟跑至診間出拳毆打醫師。對此,消化系醫學會發出聲明,「即使規律服用抗病毒藥物,並不代表從此高枕無憂。」,必須持續監測,才能在肝癌發展的早期階段及早發現。

臺大醫院副院長、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高嘉宏表示,希望能夠藉此不幸事件,讓接受治療的B肝民衆瞭解長期用藥,並定期做肝癌篩檢的重要性,不要因爲單一事件而影響對自己肝臟健康的維護。

這起診間暴力事件發生於這個月6日早上,69歲洪姓男子爲B肝患者,不滿在臺大醫院就醫7年,肝炎沒好轉,反而惡化成肝癌,日前閒聊與朋友聊天時,大吐苦水,朋友迴應「你看的那位醫生很兩光啦!」,他聽聞後暴怒,衝至醫院,利用護理師叫號空檔,闖入診間,揮拳攻擊醫師。

醫師遭毆打後,下巴受傷,但仍希望洪姓男子冷靜,幸好洪男不再動手,由保全及護理師先行將他帶至保全室。隨後警方將他帶至派出所後依涉嫌違反醫療法、刑法傷害罪等罪嫌函送臺北地檢署偵辦。

對於這起暴力事件,消化系醫學會表示,相當遺憾,晚間發出聲名,希望對社會大衆有所教育,以改善醫病關係,避免類似遺憾再次發生。聲明全文如下:

「慢性B型肝炎患者一旦進展爲肝硬化,罹患肝癌的風險將大幅上升。因此,對於已出現肝硬化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建議應終身服用抗病毒藥物,且目前健保亦有給付。」

「但是,即使規律服用抗病毒藥物,並不代表從此高枕無憂。根據臺大與臺灣多家醫學中心合作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針對B型肝炎肝硬化病患的抗病毒治療,確實能降低約六成的肝癌發生風險,但仍無法完全杜絕肝癌的可能性。這並不代表抗病毒治療無效,而是凸顯了定期接受肝癌篩檢與追蹤的重要性。透過持續監測,才能在肝癌發展的早期階段及早發現,提高治療的成功率,進而延長患者的存活期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