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高溫的“幕後推手”是“熱穹頂”?氣象專家解讀
近期,我國多地出現高溫天氣。熱浪也在席捲北半球多國,多地氣溫刷新歷史同期紀錄。
“熱穹頂”這一概念也隨之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即一片廣袤的天空被無形巨碗倒扣。這種解釋是否科學?“熱穹頂”是本輪高溫的“幕後推手”嗎?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瞭解到,“熱穹頂”並不是什麼新的天氣現象。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稱,“熱穹頂”並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學術用語,它是國外部分預報員對高溫天氣相關物理成因的概括式、形象化的科普表述,僅在最近幾年才被一部分人引入到國內,國內傳統氣象學界並不使用這個概念。
“它所表達的大氣物理、大氣環流因素,實際上,早已包含在了經典的‘阻塞高壓’和‘暖蓋’等術語中,即穩定維持的高壓系統‘鎖住’了地表熱量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的擴散。”張濤說。
他進一步解釋道,從宏觀天氣系統的水平分佈和運動上看,西風帶高壓脊強烈發展形成阻塞高壓,和副熱帶高壓這兩大高壓天氣系統都具有尺度龐大、穩定少動的特點,容易長時間控制一個地區,且區域內水平風速小,不利於熱量擴散。從微觀的雲物理和垂直運動上看,高壓內受下沉氣流影響,空氣的下沉增溫效果既使得雲滴蒸發消失,形成持續晴曬天氣,獲得太陽加熱;又在低空形成暖蓋,壓制了底層熱量向上的擴散,最終在地面不斷累積升溫,從而造成大範圍極端高溫事件。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特聘專家朱定真也表示,“熱穹頂”一詞多見於國外文獻,可視爲對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增溫效應引發熱浪的另外一種“通俗”解釋。
朱定真稱,在我國,尤其夏季的高溫,顯然與“副熱帶高壓效應”有直接聯繫。由於副熱帶高壓特定條件下的極端增熱表現形式和“熱穹頂”效應的形成機制一致(高層暖空氣下沉增溫,抑制雲雨,穩定少動等等),可以認爲副熱帶高壓也是“熱穹頂”的主要驅動系統。
那麼,近期的高溫過程,是否與“熱穹頂”有關?
“近期我國不少地方熱到破紀錄,與所謂‘熱穹頂’效應有關。只不過,在我國的氣象業務習慣用語中,並不常用這種表述。”張濤說。
據張濤介紹,阻塞高壓不只在夏天出現,它一年四季在北半球中高緯度都能形成,譬如,冬季極地時常出現的偏暖事件,其實質是阻塞高壓深入極地造成。比如在冬季我國東北地區氣溫低至零下幾十度的時候,緯度比東北更高得多的挪威等地,有時氣溫甚至可達0℃以上,背後也是類似所謂“熱穹頂”的機制。
朱定真表示,從全球來看,副熱帶高壓控制區的確是誘發所謂“熱穹頂”效應的經典發生地,因爲這些地區常年受下沉氣流影響,容易形成穩定高壓和高溫。目前北半球多地發生的高溫事件,明顯是副熱帶高壓“作祟”的結果。
氣象專家提醒,“熱穹頂”本身不能代表高溫過程的極端性。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未來類似天氣現象出現的概率可能會更加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