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證50指數被動指數基金規模創新高,北交所機構化進程將加速
今年以來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北交所”)行情走出強勁勢頭,以北證50成份指數爲跟蹤標的的被動型指數基金(以下簡稱“北證50指數被動指數基金”)亦有不俗表現。
從規模角度來看,截至3月7日,北證50指數被動指數基金規模超78億元創歷史新高。從回報來看,除新近成立的寶盈北證 50成份指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以外,其餘21只北證50指數被動指數基金年內平均收益率超過30%。
開市以來,北交所公募基金產品類型逐漸豐富,從初期主題基金逐漸擴展至指數型、增強型基金。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指出,2024年公募基金在北交所配置金額與數量創新高,未來有較大增長空間。
年內北交所主題基金全部實現正收益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有33只北交所主題基金(包括北交所主題基金指代北交所兩年定開基金,北證50指數基金和北證50指數增強基金),其中22只基金爲北證50指數基金或指數增強基金,剩餘11只爲主動管理型基金,年內北交所主題基金全部實現正收益,其中25只北交所主題基金淨值漲幅超30%。
諸海濱指出,從公募機構在北交所配置金額角度來看,2024年公募重倉配置北交所金額創新高,爲54.18億元,同比增長63.08%,佔比公募在A股市值的0.09%,同比增長0.03個百分點。從公募機構在北交所配置的家數來看,2024年末共計29家公募機構配置北交所股票,同比增長31.82%,較2024年上半年增長38.10%。
此外,北交所公募機構持股比例整體穩定,參與度仍低,2021年至2024年公募機構對北交所、創業板和科創板的平均持股比例分別爲3.25%、5.64%和8.73%,未來有較大增長空間。隨着北交所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對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將逐步提升,有望進一步提高市場活力。
華源證券北交所首席分析師趙昊指出,今年以來北交所相關主題基金表現優異,11只主動主題基金今年以來收益均值爲30%。
今年以來,北證50指數基金髮行正在有條不紊進行中。多隻證券投資基金產品進行了申請,目前部分產品正處於發行中。2月28日,寶盈北證50成份指數發起式基金正式成立。預計新基金的不斷加入後續將爲北交所市場提供資金支持。
政策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北交所機構化進程料將加速
在政策端推動下,北交所流動性改善,機構化有望提速。
2月28日,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圍繞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目標,持續推進高質量建設北交所。優化投資者結構,提高對潛在投資者和已開戶投資者的吸引力,引導公募基金加大在北交所投資,加大力度引入中長期資金,推動投融資兩端平衡發展。
3月6日,證監會主席表示,加快推進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財政部等部門正積極推進長期資金長週期考覈政策文件的制定修訂工作,目前已徵求了相關方面的意見建議。文件的出臺將全面建立全國社保基金五年以上以及年金基金、保險資金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機制。
證監會在即將推出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中,也將進一步提高公募基金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比重,引導行業更加註重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
儘管北交所機構投資者日漸多元化,但受初期流動性不足和標的規模較小的影響,機構化程度整體仍低於滬深兩市。隨着政策端的不斷推動,近期北交所流動性已經顯著改善。
2025年2月,北交所日均成交金額增長至約310億元,日均換手率顯著高於主板、創業板和科創板。
2025年1月,六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從資金擴容、考覈機制、產品創新等方面系統性支持中長期資金入市。
東吳研究所北交所首席分析師朱潔羽認爲,未來隨着產品創新與政策完善,北交所交易活躍度提高,機構配置比例有望持續提升。
趙昊表示,隨着市場生態的優化和投資者參與度的提高,疊加政策持續落地,中長期來看,北交所有望形成以機構投資者爲主導、中長期資金爲支撐的成熟生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陳莉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