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約談後的外賣,究竟該怎麼出牌?

我能推演出三大巨頭外賣大戰的結果了。

事關大家還能不能吃到便宜外賣,事關很多人買的三家會賠還是賺,且看我來推演。

美團王莆中爲了叫停補貼大戰,說外賣市場一共就是個300來億利潤的市場,意思是想叫醒阿里:這市場你全拿走也只能賺300億,你爲什麼要拿500億來補貼,做這種必虧的生意呢?然而外賣市場真的是利潤上限只有300來億嗎?

01

拿這個結論做推敲,會發現兩點BUG。

BUG1:

很多年前,美團曾披露過,外賣市場的盈利其實是高價補貼低價,意思是,低價外賣是淨虧損的,送一單賠一單,只有高單價外賣才賺錢。

所以如果總的外賣市場利潤是300億的規模,那麼會推理出,很有可能高價外賣的利潤有800億,低價外賣的利潤是-500億,兩者盈虧一相抵,淨剩300億了。通過這個BUG,你能想到什麼戰術嗎?

先別急,我們再說BUG2。

BUG2:

雖然外賣總體利潤不高,但是外賣是高頻消費,通過外賣撬動其他業務,有可能300億利潤的外賣市場,卻能撬動3000億利潤的其他業務。你美團沒有什麼其他業務,但京東、阿里兩家可是有。

通過BUG2,你想到什麼戰術了嗎?如果兩條BUG你都想到戰術了,沒準你就是一個商戰小天才,繼續聽下去,希望你未來能在商場上大展拳腳。

02

我們再按時間順序回看,在三四五月,京東主動扣開了外賣大戰的扳機,開始進攻美團主導的外賣市場。

爲什麼呢?原因就是京東看到了BUG2裡的解法。

京東靠外賣喚醒了4000多萬沉睡用戶,帶來了1700萬新用戶。點外賣的人,40%還會逛逛京東商城,提升了自己的電商份額,等於節省的營銷費就彌補了外賣市場的損失,還得到了更大的電商增長。

而美團一旦失掉市場份額,損失的不僅是外賣,還會損失由外賣撬動的酒旅業務。所以京東打得躊躇滿志,以戰養戰,志在必得。美團只能靠更有經驗和先發優勢,來儘量拖延戰況,以消耗戰來試圖拖延京東的增長。

然而萬萬沒想到,6月起,“大號京東”、家底比他倆厚好幾倍的阿里巨鯨下水。京東的GMV年4萬億,而阿里的GMV是8萬億;京東年利潤不到500億,而阿里1500億,三倍於京東。

論用外賣撬動電商、用電商養外賣的以戰養戰之局,在阿里面前,京東的優勢一下子就比不過了。請問這時候,仗該怎麼打?

美團不得不打,因爲它不打它就死了。但京東如果正面硬槓阿里,優勢沒有,結果就是隻能消耗自己寶貴的資金。所以京東怎麼辦?難道認輸退出市場嗎?

03

我們先不說京東。你看現在是阿里開始躊躇滿志,志在必得。

因爲345三個月的戰況,等於京東已經替阿里趟出了一條完全走得通的路線,而阿里比京東更財大氣粗,可以更加加強火力地去槓美團。

目前最新的消息,阿里註冊了個“瘋爆價”的商標,明擺着就是要把低價戰略持續下去。

根據財報顯示,阿里2025財年第三季度的營銷費用就達近60億美元,全年上千億的營銷經費,隨便掏出來一點補貼低價外賣,就能推動日活月活流量,這就是營銷。所以,阿里真的能一直搞低價戰略。

而京東呢?目前我們能看到京東的態度開始了180度大轉彎。

在7月18號的採訪中,京東開始對外說,低價0元購是惡性競爭,自己絕對不會搞低價。話說阿里下場之前,你京東可不是這個態度啊。原因很簡單:低價正面進攻,京東不佔優勢,戰術講究的是以己之長去競爭,不可能拿自己的不長跟人家比。

所以京東怎麼辦?放棄外賣市場了嗎?

如果認輸,一次認輸次次認輸,京東就再也沒有未來了。而大東子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成爲中國財富500強第11位,力壓阿里的第18位和美團的第80位,他的戰略和戰術能力都是頂尖的。

04

京東因此轉變打法。

第一個打法:

更加針對高端外賣市場,號稱已經佔據高端外賣40%的市場份額。

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BUG1嗎?京東的第一個打法就是瞄準了BUG1提供的空間。如果針對性地挖高價訂單,那麼更可能產生盈利而不是虧損,持續打下去不至於失血。

但反問:如果高價訂單被東子挖走了,低價的市場份額被阿里正面進攻,那美團怎麼辦?

第二個打法:

既然阿里在低價市場中火力更猛、優勢更大,京東就放棄低價市場嗎?

也不可能。沒有足夠的規模就養不走足夠量大的外賣員,就難以保障派送速度;如果消費者消費習慣被改變,恐怕以後高端外賣的份額也保不住。所以正面打又打不贏,這個仗怎麼打?

我們看到,京東開始搞“七鮮小廚”的自營品牌,說以後幾年要在全國建1萬家門店。但如果京東僅僅是搞自營餐飲,那就變成跟全國各地的小餐飲賣家搶生意,這種巨頭打散戶的事不對,社會影響也不好。

但京東做得很高端,這也能看出大東子還是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們不是直接自己涉足餐飲,而是篩選出一些餐飲質量優質卻無法擴大的品牌——質量好說明對飲食有研究,無法擴大說明對供應鏈不擅長。京東只負責供應鏈部分,爲這些優質商家賦能,共同做大做強,引導的是優質競爭而非低價競爭。

這個方式比較取巧,發揮自己的優勢,借力打力。在供應鏈上,京東確實有優勢:平臺以自營爲主,要靠自己的算法控制商品品類數量、進存銷管理;只有足夠精準的算法才能支撐足夠快的週轉率,而商業上利潤全靠週轉率。

阿里不怎麼自營,全靠商家,庫存風險、物流速度都甩給商家解決。不同選擇代表各家技能點點在什麼位置。京東對供應鏈更有經驗,阿里沒有,美團更不可能有。

而供應鏈管理優勢可以蔓延到外賣員領域。

我在內部點評京東的帖子裡說過一個邏輯:美團外賣員多是兼職,互相不認識、流動大,只能單打獨鬥;京東外賣員全職,是穩定員工關係,可以在領導下合作。

比如在一個餐飲店聚集的商場,一個外賣員專門負責從商場內取餐到門口,門口幾個外賣員分別送到各小區,每個小區再派駐一個外賣員負責最後小區派送,效率極大提升。

京東這個直營小廚很可能就是要採用集聚方式,提高效率,用效率在低價外賣市場挖出一塊份額,又能不用虧太多甚至賺錢。

05

戰略戰術都分析完,我們能看到,阿里在用規模獲取戰局優勢,京東在用技術獲取戰局優勢,美團呢?這恐怕就是個問題了。

最近我們能看到,阿里宣佈自己的閃購訂單過億單之後,美團宣佈自己的訂單過了1.5億單,然而其中有幾千萬的到店自提訂單。

選擇用到店自提來撐單量——到店自提能算外賣嗎?需要外賣員嗎?需要運力調配嗎?如果有能力送1.5億單的同時,卻到店自提,讓外賣員賦閒30%的運力,這可能嗎?

所以你應該猜到了:到店自提無法成爲業務能力的成長擴張,只能用來撐起單量,讓戰報顯得好看,顯得還沒有被阿里獲取到絕對優勢而已。

但如果沒有這筆戰報呢?只有足夠強大的推理能力,才能預見到清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