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環節,或能揭開火星變沙漠之謎
埃裡克·希亞特(Eric Hiatt)表示:“一旦水進入火星的地下,就相當於消失了。那些水再也不會出來了。”這項研究支持一種模型,即地表水流失並滲入地殼,被困在礦物孔隙或晶格中,而火星稀薄的大氣層使得剩餘的 水汽逃逸到太空中。這種單向流動與地球的動態水循環形成對比,突顯了火星地表水爲何存續時間短暫。
隨着火星失去大氣層和地表海洋,地下水要麼凍結,要麼與岩石發生化學鍵合,形成水合礦物。這種深層地下水儲備不僅爲火星的歷史提供了科學線索,還可以作爲未來探索者的一種資源。
穆罕默德·阿夫扎爾·沙達布,現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他計劃將這種滲透模型與包括降雨、徑流和火山活動在內的全球氣候模擬相結合。這樣的工作可以測試從長期存在的北部海洋到由撞擊或火山活動引發的短期洪水等各種情況。
未來的任務可能會嘗試鑽探深達1千米的地方,以直接對這些古老的含水層進行取樣。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有多少水仍被鎖在地下,以及有多少水使地殼發生了化學變化。
正如埃裡克·希亞特(Eric Hiatt)所說:“這顆‘紅色星球’(火星)的水文動力系統缺乏驅動地球這顆藍色星球的強大循環泵。”這一見解加深了我們對火星過去存在水的情況的理解,併爲未來探索其隱藏的儲水層的努力提供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