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臺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爲,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針對高齡醫療藍圖,施俊明指出,人口老化趨勢明顯,高齡醫療確實應與急重症並列爲醫院核心任務,不過他相信真正有效的第一線是「生活型態醫學」,這要從均衡飲食、營養調整做起,同時應減少久坐、規律運動,還要維持正常社交與穩定作息,醫療團隊在社區便應推動相關衛教,對住院病人更應加強宣導,當這些好習慣能建立起來,不僅能延緩老化,也可降低因重大疾病而就醫的風險。

▲施俊明戮力推動北醫建構友善醫療環境。(圖/記者李毓康攝,下同)

一旦疾病已發生,高齡患者常伴隨多重共病,人數愈多,醫院壓力隨之上升,對此,施俊明認爲,應該比以往更精細評估、處置,「精準」會顯得格外重要,北醫將持續結合基因資訊及人工智慧,力求爲不同個體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由於高齡醫學日益重要,施俊明強調,該領域已非老人醫學科專利,每位醫師都應具備高齡意識,從病人的實際需求出發,不能再依循傳統治療準則,而現行多數臨牀指引是以65歲以下族羣爲主,這對高齡患者明顯不足,因此他已推動北醫加強跨科別合作,要求心臟科、骨科着手修訂院內SOP,逐步建立高齡友善診療準則,未來還會持續拓展。

施俊明並舉例,年輕人骨折治療的目標是完全復原,但對80、甚至90歲以上的長者而言,能否快速下牀、維持行動力纔是關鍵,若爲完全康復而臥牀過久,反而容易引發肌少症等問題,而北醫積極導入的「怡樂適」(ERAS)療程,從手術前營養補充,到術後疼痛控制並加速下牀等,正是協助長者維持基本功能設計的實證,「長輩要的不是當運動員,而是陪孫子去公園散步」。

▲施俊明醫師認爲臺灣強化高齡醫療的同時,仍須兼顧兒童醫療持續優化。

談到臨牀經驗,施俊明分享,一名高齡病人曾因心血管阻塞反覆住院,家屬一度想放棄治療,但患者本身其實仍希望能好好與家人多相處,故團隊謹慎評估後,決定嘗試高風險的心導管治療,最終成功打通血管,患者不再依賴輪椅,能拄着柺杖走回門診致謝,這段經歷使他更相信醫師職責不只是救命,而是幫助病人「生活」。

除了高齡端,施俊明也強調兒童醫療的重要性。他表示,兒科長期面臨醫師人力不足問題,經營常被認爲成本偏高,但北醫選擇持續投入,並引入「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的概念來衡量兒科價值,而經專業評估,證實北醫兒童醫療網絡每投入1元,便能創造出3.22元的社會效益,這證明投資兒科醫療絕非浪費,而是創造長遠價值。

▲施俊明展示扭蛋機,希望孩子住院也能快樂。

在兒童醫療環境上,施俊明則堅持「住院也有追求快樂的權利」。他指出,兒童住院常因打針、檢查而焦慮,家屬也很有壓力,爲此,北醫引入迪士尼主題元素,將病房、門診改造成充滿童趣的空間,牆上不僅有可愛的卡通圖像,更引進扭蛋機,希望爲病童製造更多歡樂,讓孩子的治病回憶不會只有痛苦,醫護團隊也更有成就感。

施俊明表示,無論是長者的精準照護,或是兒童的友善醫療,目標都一致:醫療不能只停在治病,期許北醫未來的發展能實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醫院能成爲臺灣社會最值得信賴的依靠。

【你可能也想看】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