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騷、性侵的當下無法反抗?心理師用「多重迷走神經」解答:你並不孤單

在性騷擾或性侵害的情境中,受害者在極度恐懼下身體由背側迷走神經系統接管,造成受害者動不了、叫不出聲,事後卻被質疑「爲什麼你沒反抗?」,這樣的誤解對受害者是更加沉痛的傷害與打擊。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Inka蔡淑華(諮商心理師)

近期社會上再度傳出大專校園內的性騷擾與性侵害事件,引發心理輔導學界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雖然這樣的新聞讓人深感沉重,但它也提醒了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性騷擾/性侵害事件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性別、身分、職業領域的人身上,而地點也可能是在校園、職場、或日常生活中各個地方。

值得我們關心的是,受害者往往在事件中感到極度無助、驚恐、甚至無法反抗,事後還要承受來自外界諸多的質疑與責難。因此,瞭解遭遇性騷擾與性侵害會有的身體與心理的自然反應、認識保護自己的方法、並學會如何尋求協助,是非常重要的。

爲什麼有些人無法反抗?----多重迷走神經的解釋

許多人會想:「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應該會立刻推開對方、大聲呼叫、逃跑或反擊!」但現實是,很多受害者在當下身體會完全僵住、無法動彈、說不出話、甚至腦中一片空白。要了解的是,這樣的狀態並非因爲受害者不夠勇敢,而是人類的神經系統在面對威脅時的自然保護反應。

什麼是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

是由心理學家Stephen Porges提出,解釋人類神經系統在面對安全或威脅等不同的情境下會呈現的三種狀態:

1. 安全與樂於社交狀態(腹側迷走神經活躍)

當人們感到安全時,能與人交流、微笑、用語言自在地表達自己,這時我們進入腹側迷走神經(Ventral Vagal)活躍的狀態;透過腹側迷走神經的運作,我們變得可以與人產生連結、感到溫暖、並關心他人。

2. 戰或逃狀態(交感神經活躍)

當人們遇到威脅,而且覺得有機會對抗或逃跑時,身體會進入警戒模式,此時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呈現活躍狀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繃,準備行動。例如當有人突然衝過來,你會馬上往後閃或推開對方。

3. 凍結/假死狀態(背側迷走神經佔據優勢)

當大腦評估當下的處境「無法逃跑、也不能反抗」時,背側迷走神經(Dorsal Vagal)啓動,讓身體進入極端的自我保護模式:心跳變慢、血壓降低、肌肉癱軟、聲音卡住、感覺麻木。這是古老的生存本能,類似動物遇到掠食者時會呈現假死狀態,以減輕更進一步的傷害。

在性騷擾或性侵害的情境中,受害者在極度恐懼下身體由背側迷走神經系統接管,造成受害者動不了、叫不出聲,事後卻被質疑「爲什麼你沒反抗?」,這樣的誤解對受害者是更加沉痛的傷害與打擊。

爲什麼瞭解這點很重要?因爲知道身體「凍結」是自動的生存本能反應,可以幫助受害者減少自責,也能讓旁人停止再用「爲什麼不反抗?」這種傷害性態度來質疑受害者。受害者不應該被責怪,而是被理解與支持。

遭遇後常見的身心反應

一、生理反應

心跳急促、呼吸困難、四肢顫抖、手心冒汗、胃部不適、噁心想吐、頭暈、耳鳴、視線模糊、僵住無法反應、聲音卡住、睡眠困擾。

二、心理反應

害怕、焦慮、羞恥、自責、迴避、無力感、過度警覺、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情感麻木或脫離感(覺得自己像在看別人的故事)、反覆夢見或回想事件情景(類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等等。

這些反應都是自然的創傷反應,不代表你有問題,也不是你的錯。

受害者可以做的事

一、確保自身安全

⠂優先離開現場,尋找安全的地方,避免與加害者再有接觸。

二、記錄與保存證據

⠂記下發生的時間、地點、對方言行、當時環境等相關資訊。

⠂保存訊息截圖、錄音、錄影、衣物等物證。

三、尋求協助

⠂在校園可透過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提出申訴。

⠂在職場可向人資、勞工局申訴。

⠂必要時報警或尋求法律援助。

四、照顧自己的身心

⠂允許自己有情緒,不要逼自己立刻「恢復正常」。

⠂維持基本作息與飲食,幫助情緒穩定。

⠂找信任的人傾訴,或尋求社工、心理師、支持團體的幫助。

五、臺灣的求助資源

⠂113保護專線(全年無休,免費)

提供家暴、性侵害、性騷擾的即時免費諮詢、通報、協助與轉介。

⠂婦女救援基金會

⠂現代婦女基金會

⠂勵馨基金會

⠂校園性平申訴

每所學校都有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可透過校內網站或學務處查詢申訴方式。

身邊親友可以爲他做的事

一、先聽完、先相信

要受害者說出發生在身上的事,通常會經歷相當程度的猶疑與煎熬,因此當他願意開口時,最重要的是讓他感覺被相信。不要急着插話、評論或懷疑,而是耐心聽完他的故事與感受。

二、不怪他沒反抗

有些人當下會僵住動不了,這是身體神經系統的本能反應,不是他願意發生的事。請不要說:「你怎麼不反抗?」或「你應該大聲喊!」,這些話不僅沒有助益,只是徒增受害者的壓力與罪惡感,可能導致他更加退縮不敢爲自己發聲。

三、陪他確保安全

如果他害怕再遇到加害者,你可以陪他回家、陪他去重要的地方、或幫他安排臨時安全的住宿環境。

四、給他選擇權

鼓勵他尋求幫助(報案、申訴、找社工、心理師等),但不要逼他一定要馬上行動。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方式處理。

五、陪他面對情緒

創傷後情緒會反反覆覆,有時想說很多,有時一句話也不想講;有時憤怒、有時退縮。不要催促他「趕快走出來」,而是接納他現在的狀態與步調。

六、長期關心

受傷的心需要時間恢復,不是一兩天就能痊癒。即使事件過了一段時間,也可以偶爾問候他:「最近還好嗎?」、「有需要我陪你嗎?」。讓他知道有人願意接住他、支持他。

最後想說的話

如果你正在經歷這樣的傷害,請記住:

⠂發生這樣的事不是你的錯,責任在於施害者。

⠂你的感受是真實的,請相信自己的感覺,不必壓抑或合理化對方的作爲。

⠂你有權被尊重、被保護,也有權選擇自己的復原步調。

如果你是受害者的朋友或家人,請知道你的態度與陪伴,可能會影響他復原的速度與信心。溫柔的理解、穩定的支持,遠比急着給建議或要求「堅強起來」更爲重要。

願每個人都能生活在安全與尊重的環境中,也願我們都懂得在彼此最脆弱的時候,成爲對方溫暖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