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抓「喪屍煙彈」翻倍 專家示警:黑數一定更大
▲今年檢警查獲的「喪屍煙彈」翻倍成長。(圖/記者賴文萱翻攝,資料照)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俗稱「喪屍煙彈」的依託咪酯類毒品犯罪情形於短期內大幅攀升,114年依託咪酯類毒品比率佔29.53%,相較於113年全年度10.35%,呈現翻倍成長。專家指出,今年依託咪酯的檢辦數是倍數的增加,查獲的煙彈數跟總量也都倍數成長,這只是警方正式的數字,沒有查獲的黑數一定是更大。
爲提升專業人員對依託咪酯類毒品的辨識與應變能力,臺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於114年7月2日舉辦「114年度依託咪酯危害防治記者會暨實務研討會」,邀請司法、醫療、警政與鑑識等各領域專家、學者,透過實際案例,深入探討依託咪酯濫用的現況與因應策略。
臺北市衛生局昆明防治中心主任王建淳指出,根據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最新數據指出,短短113年至114年4月查獲依託咪酯類毒品的嫌犯高達1,023人、毒品煙彈計6,902顆,於破獲全般毒品案中,114年依託咪酯類毒品比率佔29.53%,相較於113年全年度10.35%,呈翻倍成長。
王建淳說,依託咪酯常見用電子煙油作爲載體,不容易引起懷疑,隱蔽性強,而且電子煙油可能摻雜各種毒品也難以察覺,新興的電子煙在年輕的羣體中也廣爲流行,依據臺北市警方查獲資料,今年依託咪酯的檢辦數已是倍數增加,查獲的煙彈數跟總量也都是倍數成長。他直言,這只是警方正式的數字,沒有查獲的黑數一定是更大。
臺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翁德怡所長指出,「依託咪酯類藥物」在體內代謝極快,若未於黃金時間內採檢,原型藥物在尿液中的濃度恐低於現行法定閾值(50 ng/mL),難以成爲司法舉證依據,建議下修檢出閾值,或比照K他命模式將主要代謝物納入檢測標的,在偵測極限難以降低時,應以原型與代謝物總量作爲判定標準,以補足鑑定時效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