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推動「社宅青銀換居」卡關 議員曝多重原因

文山區的樟新水岸社宅開放長者申請「青銀換居」。圖/臺北市都發局提供

北市社宅青銀換居計劃上路迄今,累計僅17件成案,議員質疑成效低於預期,推動卡關包含土地增值稅、租期、生活習慣、供給不足等原因,要求都發局提解方迴應民情,實現居住正義。都發局坦言,長者起初有需求與意願,得知要搬家、清屋會不捨而放棄。

都發局2022年提出「社會住宅高齡換屋試辦計劃」,隔年改爲「社會住宅青銀換居計劃」,鼓勵住在無電梯老舊公寓的65歲以上長者釋出房屋給包租代管出租,換居至有電梯的社宅,迄今申請累計逾70件,其中17件成案。

議員曾獻瑩認爲,青銀換居可幫助年輕人有房住,也可提升長者生活品質,成效卻低於預期。民衆陳情多重障礙,一是土地增值稅問題,長者的房屋出租後,若臨時有出售房產需求,土地增值稅率將從自用住宅10%飆至20%、甚至40%,尤其北市土地價值高,稅額動輒上百萬元,即便北市有房屋稅優惠,仍難以激勵民衆申請。

曾獻瑩提及其他原因,包含社宅與原居住地相距甚遠,若移居需適應新生活習慣,買菜、運動及就醫需求都得重新安排,長者憂無法適應而卻步;青銀換居的社宅租期12年,市府後續配套不明確,長者擔心未來日漸高齡又要搬遷。

都發局長簡瑟芳迴應,北市老舊公寓的比例高,希望長者改善生活環境是推動青銀換居的宗旨。目前入住戶17戶,確實沒有預期成效,尚有14件審查中。都發局曾詢問長者爲何已錄取卻又放棄,個人原因爲一開始覺得有需求和意願,實際上去看房子,得知要搬家、房子要清空給業者,長者又不捨而放棄。

都發局說,將持續跨局處合作與社福團體討論,包含長者搬遷協助、原屋整理、適應輔導等實際操作上的需求,也會擴大鄰里宣導與社宅現場說明服務,主動至長者活動場所推廣政策。

另,都發局2023年6月已公告租期從6年延長至12年,長者多符合住宅法所稱弱勢身分,未來將依年齡、健康狀況與實際入住,在不排擠其他社宅申請者的前提下,評估是否延長租期。

都發局表示,參與青銀換居將自有住宅交由公辦包租代管,並不會立即影響土地增值稅的「自用住宅」優惠資格;僅當未來有出售需求時,才須檢視當時是否仍符合自用住宅條件。考量計劃租期最長可達12年,若無短期內出售計劃,土地增值稅的相關稅賦影響可暫不列爲主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