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明年推綠容率 體感降溫2℃
臺北市政府推動降溫城市計劃,修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將原先推動建物法定空地綠化的「綠覆率」,改爲整體建物基地綠化的「綠容率」,估計北市每年可增加5萬平方公尺立體綠化設施和1.5萬棵喬木。(張珈瑄攝)
臺北市政府推動降溫城市計劃,修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將規定建物法定空地綠化的「綠覆率」,改爲要求建物基地綠化的「綠容率」,使北市每年可增加5萬平方公尺立體綠化設施和1.5萬棵喬木,人體體感溫度能有效降溫2℃,預計明年元旦上路。議員認爲政策立意良善,但必須清楚說明植被維護責任,否則恐演變成建商與民衆的消費糾紛。
臺北市建管處長虞積學昨指出,過去「綠覆率」僅管理建物法定空地綠化比例,新修訂「綠容率」是整體建物基地綠化管理,包括法定空地、建築物本體及屋頂平臺,等於管制「從平面變立體」,其中「立體綠化設施」規定設置於陽臺或露臺外緣,向外推出深度不得大於2公尺、綠覆面積應達90%以上。
他表示,「綠容率」估計能使北市每年增加5萬平方公尺立體綠化設施和1.5萬棵喬木,有效達成人體體感降溫2℃目標。
虞積學說,原則上住戶不能變更原核定建物樹種,如要變更須具相同遮蔭效果,住戶也要依綠化設施內容規約維護植物,未善盡責任經勸導改善未果,將視情形依《行政執行法》處以怠金。
他強調,考量建造執照申請前期,起造人與設計人就須整合建築設計,同時都更案件期程冗長,法令在8月公佈後,緩衝期至明年1月1日施行,申請建照的建案皆須依法送件,不過,若建案願意提前推動也可立即適用新法。
國民黨議員詹爲元表示,臺北市寸土寸金、增加綠地不易,已有不少建商將綠化放入建築設計,「綠容率」很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值得嘉許推廣,讓都市水泥建築與都市叢林並存,但爲避免引發後續住戶維護植被問題,必須先釐清責任。
民衆黨議員林珍羽認爲,政策立意良善,但實際執行需清楚說明,否則可能變成建商和民衆的消費糾紛,或造成住戶間相互衝突,建議市府先於公部門新建案試辦瞭解可行性,不要犧牲民衆權益,此外植栽可能孳生大量蚊蟲,樹種也要審慎評估。
民進黨議員張文潔說,政策執行面有難度,若民衆不擅照顧植物或植栽延伸至鄰房恐發生衝突,相當不便民,市府不該想到什麼就讓民衆執行,責任與壓力都在民衆身上實在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