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綠化破功!王欣儀曝:3年內樹倒萬棵 只種回4千多棵
去年康芮颱風侵襲北市,吹倒的樹量太大,目前還有一部分堆置在廢棄物處理場,等待破碎後送進焚化爐。圖/議員王欣儀提供
臺北市府近3年投入3千萬預算種植4298棵新樹,但議員發現,北市樹木是一邊種、一邊倒,近3年因風災倒塌的樹木數量達3336株,難以彌補「倒了大樹,再種小苗」的惡性循環,不僅浪費公帑,更讓市府的綠化陷入黑洞,變得遙不可及。北市公園處表示,未來每年將以計劃性修剪路樹方式,設法守住綠樹。
議員王欣儀指出,近3年工務局公園處、水利處、大地處所轄管樹木,風災倒塌約3336棵,估算重量5千公噸,但據環保局的資料,同期實際送進焚化廠的倒樹重量卻高達1萬6004公噸,前後差了超過1萬公噸,她估算其實樹倒恐接近1萬棵。
王欣儀指出,各單位對於颱風倒樹的統計方式缺乏一致標準,紀錄混亂、難以追蹤;以水利處爲例,近10年僅針對2015年蘇迪勒與2024年康芮兩場颱風留下倒樹資料,其餘年份則未統計,只表示「與淤土一併清除」她質疑,這些倒掉的樹木當初都是編列預算、花錢種下的公共資產,卻沒有明確的後續紀錄與管理,連基本的「種了多少、倒了多少、需補植多少」等問題都沒有清楚掌握。
此外,王欣儀說,近3年,公園處花了3千多萬元種下4298棵樹,但送焚化的倒樹估算接近1萬棵,根本是「一邊種、一邊倒」,趕不上樹倒的速度,變成永遠補不完的綠化黑洞。
王欣儀也指出,修樹工作長期不到位,也是導致颱風期間大量樹木傾倒的原兇,工務局與公園處今年增加的1億元修樹預算,應提出具體的風險盤點與優先修剪區域,種得多,不如守住每一棵。
公園處長藍舒凢表示,目前已推動臺北市行道樹5年期修剪計劃,預計每年修剪1.6萬株、五年修剪8萬株,並由工班人員同步配合日常作業,落實修剪目標。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鴻楷指出,北市的路樹成長環境非常不友善,不只樹穴窄小,也沒有考量與建築物的距離,造成樹長成L型,因樹有向光性,長成偏向一邊,該重視的是樹的生長環境,否則樹種得再多,行人走起來也不舒服。
陳鴻楷也說,若給樹成長的空間小,等樹漸漸長大,變成和人車爭道,就會產生很多後遺症,包括樹根隆起、樹不健康,不持續給樹好的環境,一直種樹只是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