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科技執法今將破70萬件! 「人工開單」基層警吃不消

▲臺北市科技執法件數今年預估將突破70萬件。(圖/臺北市警局提供)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臺北市近年積極推動科技執法,短短5年內就從2處增加到89處,取締件數也從2.6萬件逐年成長,今年預估全年將超過70萬件。北市議員曾獻瑩指出,科技執法須人工審查影像開單舉發,導致基層員警宛若面對「不眠不休檢舉魔人」,大量增加業務負擔。他要求市府儘速檢討人力配置與制度配套並優化流程,才能讓科技執法真正發揮應有效益,對此,北市交通大隊今天表示,科技執法違規舉發案涉民衆權利,未考慮AI開單。

曾獻瑩指出,根據市警局資料,臺北市自2020年推動科技執法以來,從一開始的全年取締件數2.6萬件,到去年2024已飆升到36.5萬件,今年更可能突破70萬件。市府雖積極推動智慧交通,但後端行政與審覈機制卻跟不上執法規模的快速擴張。

曾獻瑩說明,科技執法並非「機器自動開單」,實際上,設備拍攝特定違規畫面如闖紅燈、違規變換車道等後,依行政區分類上傳至警察局雲端,再由各分局交通大隊下載、逐筆確認是否違規屬實,製作舉發單後交由裁決所處分並寄發罰鍰。

曾獻瑩直言,科技執法就像「24小時不睡覺的電子檢舉魔人」,但開單責任與審覈工作最終仍落在基層警員身上。以大安分局爲例,轄內共有29處科技執法設點,全年預估將開出逾11萬件罰單,但違規影像的審查與判斷上,仍高度仰賴員警對交通法規適用的經驗與專業判斷。

此外,大安分局內負責處理這類案件的交警僅有7人,除了審查影像與制單,還需輪值外勤、處理交通事故及申訴案件。若每件需1至2分鐘審查,每人每年將多出逾400小時行政工作負擔,只能靠下班或犧牲休息時間完成,長期下來對員警身心造成極大負荷。

曾獻瑩認爲,科技執法作爲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其推動方向值得肯定,但制度也應與時俱進,建議市府全面檢討流程,加速導入AI技術進行影像初判,將明確違規與爭議案件分流,人工資源應集中處理真正需要判斷的部分,提升整體效率。

對此,北市交通大隊迴應,科技執法設備是採用AI運算辨識車輛行經位置、時間與現場道路工程,進而透過系統自動判斷違規行爲與路徑,提升違規識別率。違規行爲均由員警及主管從嚴初(復)審,符合告發要件再做認證舉發,確實管控執法品質。

交大指出,科技執法交通違規舉發案件事涉民衆權利,目前尚未考慮由AI直接開單,但會持續提升設備辨識精確度,透過申訴成功及員警認證錯誤案件類型,訓練並優化AI系統判讀功能,減輕審覈員警負擔、及縮短認證時間。

交大表示,科技執法審覈人員各分局交通分隊共計61人,由各分局視轄內科技執法案件數量多寡,滾動式檢討所屬審覈人員數量、及編排科技執法案件認證勤務時間。經統計,今年1到6月科技執法取締33萬5037件,員警認證錯誤27件,佔總舉發件數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