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科技執法暴增 議員籲AI判讀

臺北市科技執法件數今年預估將突破70萬件。圖/臺北市警局提供

北市科技執法取締件數前年僅2.6萬件,去年升至36.5萬件,今年恐將突破70萬件,但仍採人工審查影像,基層吃不消,議員建議導入AI判讀。

北市交通警察大隊表示,事涉民衆權益仍採人工,但會訓練AI判讀,減輕員警負擔,也提升精確度。

科技執法由各分局交通大隊下載,逐筆確認是否違規屬實,製作舉發單後交由裁決所處分並寄發罰單。因涉及財產權益,每一筆罰單皆須由員警親自確認簽名,日後若民衆申訴,也由該員警說明開罰理由,今年1至6月科技執法取締33萬5037件,員警認證錯誤27件,佔總舉發件數0.008%。

議員曾獻瑩指出,科技執法就像「24小時不睡覺的電子檢舉魔人」,成效亮眼,但背後是基層員警需犧牲休息時間,要加速導入AI技術進行影像初判,減輕基層的負擔。

以大安警分局爲例,轄內共29處科技執法點,全年預估將開出逾11萬件罰單,分局內負責處理這些案件的交警僅有7人,若每件需1至2分鐘審查,每人每年將多出逾400小時行政工作負擔。

「這是難解問題。」基層警員坦言,目前有時會利用休息時間審覈,若導入AI判讀,的確可以減輕後端審覈負擔,但實務面會遇到AI公信力問題,民衆發現是AI開單,會信服嗎?出錯要找AI廠商申訴?若要避免出錯,AI開單完後,再找人審,一樣進入人力負擔的循環,其實幫助不大。

北市交大指出,科技執法交通違規舉發案件事涉民衆權利,目前尚未考慮由AI直接開單,但爲提升設備辨識精確度,已從申訴成功及員警認證錯誤案件類型,訓練並優化AI系統判讀功能,減輕審覈員警負擔、及縮短認證時間。

交大也表示,各分局交通分隊共計61人,由各分局視轄內科技執法案件數量多寡,滾動檢討所屬審覈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