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對車檢作弊亂象亟須“踩剎車”
近段時間,一段時間以來,生態環境部公佈多批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造假案例,涉及修改車輛額定功率、替車檢驗、使用OBD(車載診斷系統)作弊器等違法行爲。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有些檢測機構篡改數據故意“放水”,替車檢驗已成灰色產業鏈,環檢造假讓一些尾氣超標車輛“帶病上路”。(2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
生態環境部連續通報多起機動車排放檢驗造假案例,揭示了環檢領域存在的嚴重亂象。從篡改數據到替代參檢,從使用OBD作弊器到形成灰色產業鏈,這些違法行爲不僅損害了環檢制度的公信力,更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造成了嚴重干擾。
隨着機動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尾氣排放已成爲我國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機動車環保檢測是控制道路移動污染源的重要手段,保證其準確性和公正性至關重要。然而,一些檢測機構卻爲了謀取私利,不惜鋌而走險,進行弄虛作假。這些違法行爲暴露出一些檢測機構缺乏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感,也反映出行業監管的缺失和不足。
面對這一亂象,有關部門必須採取果斷措施,予以嚴厲打擊。首先,應加強對檢測機構的日常監管,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確保檢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要加大對違法行爲的處罰力度,讓違法者付出沉重的代價,從而形成有效的震懾。
其次,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爲機動車環保檢測提供更爲有力的法律保障。針對當前存在的法律空白和漏洞,應及時進行修訂和補充,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還應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形成聯合執法的工作格局,共同打擊機動車環保檢測領域的違法行爲。
再次,行業協會和企業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行業協會應發揮自律作用,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和規範,引導檢測機構誠信經營、公平競爭。同時,企業作爲市場主體,更應注重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以誠信和專業贏得市場的認可。
此外,公衆也應積極參與到機動車環保檢測的監督中來。通過增強環保意識、瞭解相關法律法規、關注檢測機構的動態等方式,公衆可以爲監督部門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公衆的監督和反饋也能促進檢測機構的自我改進和提升。
機動車環檢造假亂象,已成爲當前環保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纔能有效遏制這一亂象,保障機動車環保檢測的真實性和公正性,爲改善空氣質量、保護生態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文/王琦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