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品禁令引消費爭議 消基會建議旅宿業「櫃檯提供」效仿日本

配合政府環保政策,今年起旅宿業不得提供容量小於180毫升之瓶裝洗沐用品與一次性備品,消基會指出,雖此舉能減少塑膠浪費,但也引發消費者不滿。(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配合政府環保政策,今年起旅宿業不得提供容量小於180毫升之瓶裝洗沐用品與一次性備品,消基會指出,雖此舉能減少塑膠浪費,估算每年可省下4.6億個小瓶、減碳2500公噸,但政策在實施後引發部分消費者不滿,質疑飯店省成本卻未反映在房價,甚至備品售價過高。

消基會於1月20至23日透過電話訪問方式,調查172家觀光署核可之合法旅宿業者,發現2家(1.1%)業者仍然實質性主動提供牙刷等備品;37家(21.4%)業者採取「索取即提供」模式,於櫃檯免費提供牙刷等備品;3家(1.7%)走公益路線,索取備品時需在公益捐款箱內投錢,以支持公益。

而收費提供業者共102家(59.3%),最高售價高達680元;另有5家(2.8%)設定條件提供備品,如新加入會員、按人數或數量索取等;剩餘24家(14%)完全不提供,須自行外出購買。

消基會指出,與鄰國日本相比,臺灣政策在消費者體驗方面仍有進步空間。日本多數飯店不主動提供牙刷等備品,但會於櫃檯設置取用區,或提供可重複使用商品,甚至以公益回饋、環保折扣等方式提升顧客參與感,成功在「環保」與「便利」間取得平衡。

消基會呼籲政府未來在推動環保措施時,除制度設計外,也應加強消費者教育、提升環保素養,並鼓勵業者在不提供一次性備品的同時,提供替代方案,如「免費索取」、「合理收費」或「可重複使用」備品,避免形成環保政策與民衆體驗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