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設林海音中心 兒盼臺北比照

林海音曾居住的晉江會館,已打造成「林海音文學展示中心」。林海音兒子夏祖焯期待臺北文學館能有專屬空間紀念林海音。(陳君瑋攝)

以《城南舊事》聞名華人文壇的作家林海音,創作出多篇膾炙人口的小說與散文,除了在臺灣文學史的地位舉足輕重,也受大陸重視,多篇散文被列爲大陸中小學課文。林海音曾居住於北京市西城區南柳巷的晉江會館,如今也已打造成「林海音文學展示中心」,以紀念這位影響深遠的作家。林海音兒子夏祖焯則期待臺北文學館能有專屬空間紀念林海音。

晉江會館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爲清代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捐宅爲館的百年建築,曾是在京閩臺鄉親的聚集地和精神家園,林海音所寫的《城南舊事》便是以此爲背景,林海音一直到結婚後,才搬出此處。

夏祖焯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晉江會館轉爲「林海音文學展示中心」前,中心名稱只是掛牌,一直有人住在裡面,想必是大陸爲了紀念林海音,便逐漸將當地住戶「騰退」到他處,將會館完全作爲展示空間。

「林海音在北京城南長大,沒有人的童年像她一樣,被報章雜誌報導得那麼多。」《城南舊事》後來更被改編爲同名電影,於1983年上映。夏祖焯說,「距今42年,人們仍在談論這部影片。」

《城南舊事》自1960年出版迄今,不少讀者依舊好奇,故事主人翁「英子」的好友「秀貞」與「妞兒」等人,是否真實存在?夏祖焯談到,著作是林海音以 「第一人稱敘述觀點」所寫,呈現的都是幼時記憶,然而母親已過世,小說裡的人物與故事無從考究,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流傳下去的文學價值。

國民政府來臺後,林海音曾任《聯合報》副刊主編,並創辦《純文學》月刊、純文學出版社,培植鄭清文、黃春明、七等生等文壇新秀。她與丈夫夏承楹常在家中招待文友,客廳被譽爲「半個臺灣文壇」的縮影。

談及林海音的真實個性,夏祖焯笑言,「我母親很強悍,大家都覺得她很照顧人,但她個性非常頑固,很少遇到這麼頑固的人」,家中大小事都以她爲主,且非常喜歡大象,符合《論語》所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

伴隨兩岸政治環境變化,民國記憶在臺灣也愈來愈淡,夏祖焯強調,林海音所有對文學的貢獻在臺灣,臺灣卻沒有一個她的紀念館,中國大陸卻有她的紀念館,內心不免感到遺憾,希望即將啓動的臺北文學館能有專屬空間紀念林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