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潔生產改造”既低碳又省錢
來源:光明日報
你知道“清潔生產”是什麼樣的嗎?
8月4日,記者來到國家大劇院,步入劇院的西B1停車場,一盞盞LED物聯網智能感應燈映入眼簾。
“瞧!人來燈亮,人走燈滅;車來燈亮,車走燈滅。原來一盞燈是18瓦,而現在是2瓦到8瓦,節能模式下是2瓦,在有人經過的時候就會變成8瓦。”國家大劇院工程部照明管理組主管呂品介紹,249盞燈具完成改造後能耗可減少50%左右。
國家大劇院裡“黑科技”也很多,跟隨負責人,記者來到了國家大劇院中最大的一個劇院——歌劇院。
“照明改造不是簡單換燈,而是在節能與藝術體驗間找到精準平衡。”呂品介紹,劇院本部歌劇院、戲劇場等區域的近千套LED燈具完成升級,配合樓宇自控系統與雷達感應技術實現智能調控,年節電超45萬度,減排二氧化碳272噸。其中,智能調控的作用很大。這種“按需供光”的模式,既降低能耗,又保障了觀衆與藝術家對光環境的專業需求。
國家大劇院建築有21.7萬平方米,能源管理就是一個大難題。如何解決?
劇院對樓宇自控系統實施全面升級:改造2567個點位、更新205面盤箱、擴容10000個軟件點位,更開發手機App實現遠程監控。“智能化讓建築學會‘自主調節’。”國家大劇院工程部部長王璟明表示,改造後預計年節電82萬度,減排二氧化碳近495噸,爲大型公建清潔生產提供了技術範本。
不僅是節電,雨水收集也有秘訣。在國家大劇院,3.5萬平方米的室外景觀水池,夏季收集雨水2.37萬噸,讓“滴水不漏”成爲現實。
對此,北京節能環保中心產業促進部副部長於承迎評價:“文化場館的清潔生產,是藝術品質與綠色發展的共生共榮。”
據介紹,清潔生產的核心是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貫穿於生產與服務全過程,從源頭削減污染、提升資源效率,而非依賴末端治理。2024年10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
其實,清潔生產並不總是“高大上”。
記者來到北京天壇附近的紅橋市場,這家始建於1979年的老牌市場,曾經是北京的一張名片。
“前幾年,這裡有46處漏水點像‘隱形漏斗’,不光浪費了水資源,一年水費還得花幾十萬元。”北京紅橋市場工會主席李豔的話,道出了曾面臨的問題。其3萬平方米建築內,運行近30年的設備不僅造成能源浪費,更埋下安全隱患。
之後,紅橋市場以清潔生產審覈爲契機,精準實施11項改造方案:智能配電系統實現電力精準分配,年節電3300度;智慧供熱系統按需調節,年節能24噸標準煤;高效冷站改造節電24.38萬度;污水處理提標每年減少COD(化學需氧量,評估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含量的關鍵指標)排放12.7噸。
李豔算了一筆賬:改造後市場綜合節能率達16.62%,年節約運行費用228.51萬元,更以“尋碳之旅”等主題裝飾,讓節能與文化氛圍相得益彰。如今,其“小而精”的轉型方案已吸引萬餘人次參觀,成爲傳統商業綠色升級的範本。商戶都說“既亮堂又省錢”。
據悉,北京市今年上半年44家單位完成清潔生產審覈的成果顯示,3.5億元投入已實現年節能7720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66萬噸。 (本報記者 張景華 通訊員 單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