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解鎖濱水旅遊新名片

壩河 亮馬河 海棠花溪

每一條河流,都是城市流動的風景。隨着對河道及水域周邊環境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北京迎來水清岸綠的城市景觀。一條條河道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的同時,商業和旅遊也逐漸向水而生,實現了城市與河流的互促互融。悠悠水韻,爲一向以磅礴大氣形象示人的北京帶來了幾絲柔美,也爲北京城解鎖了濱水旅遊的新名片。

生態治理先行水清岸綠景美新地標

白天在河畔划槳板,傍晚在友誼橋看日落,晚上坐遊船欣賞沿岸光影……夏天的北京哪裡最潮?無論從哪個角度排名,亮馬河一定榜上有名。

打開社交媒體,輸入亮馬河三個字,各種視頻、圖片、攻略讓人眼花繚亂。不僅如此,在大家都在搜的詞條裡,還能看到“亮馬河晚上散步線路”“亮馬河哪段最好玩”“亮馬河夜遊”等豐富選項。

幾乎每個週末,市民欣欣都會和愛人坐地鐵10號線,爲的是到三里屯、亮馬河附近走走,人到中年的她說:“這一帶能讓人充分感受到北京的現代和青春的氣息。”以前只是羨慕別人玩皮划艇,前幾天她和愛人也體驗了一把,還把照片發到家庭羣裡。

遊客小王對北京情有獨鍾,由於高鐵方便,幾乎每年她都會來一次,這幾年小王把亮馬河附近當作必打卡的地方,“不爲買也不爲了吃,只是休閒,這幾年眼瞅着亮馬河這邊越修越漂亮,河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真的只是逛逛就很舒服。”她說。

在這條國際風情水岸線上,高樓與芳草相映,碧水與藍天共色。亮馬河畔彷彿永遠洋溢着輕鬆的氣息,無論是在岸邊酒吧約上好友小酌、還是在躺椅上對着河水發呆,無論是踩着槳板戲水踏浪,還是選擇其他水上運動……亮馬河讓年輕人不會辜負這個夏天。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條如今掌握着北京潮流密碼的亮馬河,曾經只是東直門外的一條積水溝。20世紀80年代起,北京開始對亮馬河實施連續多年的治理。2019年,朝陽區啓動了亮馬河四環以上段景觀廊道建設工程,打造了80萬平方米的濱河公園。2020年8月,亮馬河四環以上段景觀廊道全線對外開放,濱河公園連通周邊23個居民小區,居民可以“推窗見綠、推門見景”。

在隨後的幾年裡,亮馬河沿岸的升級改造並未停止。2021年7月底,麥子店橋和朝陽公園橋完成改造提升,亮馬河實現從三環路至朝陽湖兩公里旅遊通航。2022年9月亮馬河實現從三環路至紅領巾湖6公里旅遊通航,遊客乘船可一路遊覽24橋18景,沿途的藍港觀魚、臥龍疊水等更是成爲網紅打卡點。2023年6月,東三環橋下濱水綠道正式貫通,亮馬河“1河2湖”18公里濱水綠道實現“橫向串聯,縱向通達”,市民、遊客可暢遊亮馬河。隨着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建設完成,亮馬河漸漸“出圈”,成了北京最具特色的市民生活、休閒、健身、娛樂和商業消費的公共空間。

在北京,像亮馬河這樣“華麗轉身”的河道還有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聚焦最迫切最突出的水環境問題,河湖治理工程緊鑼密鼓地展開。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印發的《北京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簡稱《導則》),提出本市河道建設理念和規劃設計策略,推動實現“體現大國首都特色的安全開放之河、適應北方氣候特點的生態健康之河、傳承古都歷史文脈的文化魅力之河、增進人民生活福祉的宜居活力之河和展現現代城市文明的智慧創新之河”五大目標。以河道生態治理爲根基,昔日功能單一的河道紛紛升級爲兼具生態價值與旅遊吸引力的新地標。

壩河又名阜通河,西起東直門,東流匯入溫榆河,全長21.7公里,是千年大運河北京段的主線之一。近年來,經過河道清淤、岸線修復、慢行綠道等工程,擁有近800年曆史的壩河正變得越來越年輕:2024年10月,頤堤港灣碼頭所在的壩河(酒仙橋路至郎園段)濱水空間向市民開放。今年春天,頤堤港灣碼頭正式建成亮相。15公里長的壩河遊艇航線預計將在今年底通航……曾經默默無聞的壩河正蛻變爲集生態、文化、旅遊、商業於一體的“濱水新地標”。

同樣,永定河通過跨流域生態補水不僅實現全段貫通,還形成了兩岸優美的溼地景觀。中堤原來只是一條防汛專用路,通過提升工程,不僅建成全長20公里的“荒野騎行,樂活中堤”濱水慢行系統,還成爲集文化科普展示、騎行和健步等戶外運動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濱水休閒空間,形成了中堤騎行道路、文化科普港灣、稻田水庫側溪流景觀、條石景牆等多個打卡亮點。

通過系統的生態治理工程,亮馬河、壩河、永定河、大運河等城市水系的價值得以重塑,曾經功能單一的河道轉化爲集生態修復、文化傳承、市民休閒於一體的城市新地標,實現了從“防洪排水通道”到“水清岸綠景美”景觀廊道的華麗轉身。

再造消費場景帶來濱水旅遊新體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顏值提升帶來了價值增長。通過生態治理,北京各大河道的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如何將河道兩岸的城市空間變爲消費載體,爲市民遊客帶來旅遊消費新體驗?北京也開展了不同的探索。

2023年2月起,朝陽區啓動亮馬河文化經濟帶建設,對亮馬河河道周邊的一些商業空間做了整體定位和衆多點位的升級。項目總體分三期推進實施,一期聚焦左家莊至藍港碼頭商業提升,二期聚焦朝陽公園至紅領巾碼頭城市更新,三期聚焦六裡灣商業項目規劃建設。“希望通過三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整個河道的更新改造,把亮馬河文化經濟帶打造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朝陽文旅集團亮馬河文化經濟帶建設相關負責人朱夢嬌介紹。

今年3月,朝陽區發佈了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的“八項新政策”,朝陽區將打造“兩河一帶”(亮馬河、壩河,亮馬河文化經濟帶)世界級濱水經濟區,將濱水區與周邊功能區無縫銜接,培育“水岸+商業+文化”融合發展的水岸生態經濟,塑造水城共融新樣板。

從燕莎橋沿着亮馬河水岸一路向東,沿途會經過燕莎友誼商城、藍色港灣等多個商圈。這兩年,沿線的遊覽點位不斷“上新”,令人眼前一亮。“亮馬小院、雙層平臺與亮馬港灣圍繞麥家橋,共同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消費格局,也成爲亮馬河文化經濟帶二期的城市更新特色點位。”朝陽公園副總經理李麗介紹,通過商業空間與城市空間的緊密銜接,塑造了連續性的商業界面與新的消費聚合點,也爲亮馬河文化經濟帶提供了更豐富的消費場所。

無獨有偶。近年來,北京大力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完成白浮泉遺址騰退、通州古城保護等工作,燃燈佛舍利塔與周邊古建築羣、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等遺址遺蹟得到系統性保護修繕。近600年曆史的永通橋風貌再現,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已建成開園,路縣故城遺址“一館一園”全面開放。在運河旁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築已經成爲北京東部的文旅新地標,年接待遊客超700萬人次。據瞭解,今年運河沿線接待遊客量已突破300萬人次,帶動消費超2億元,打造了“遊運河、品文化、享消費”的特色品牌體系,成爲副中心文旅融合發展的亮麗名片。通過“文旅+”模式,通州文化娛樂消費同比增長40%,重點商圈週末客流提升60%,構建了“大項目帶動、多業態融合”的文旅消費新格局。

此外,通過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永定河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周邊文旅品牌不斷擦亮,不僅有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的古韻新生,還有西山綠道、京西古道的全面改造升級,生動再現了駝鈴古道的千年歲月以及古都商貿往來的歷史圖景……

在海淀,清河兩岸實施的綜合整治提升行動,通過在沿線修建濱水慢行系統、單車驛站、手竿垂釣區和休閒服務站,打造了藍綠融合的休閒消費新空間。先行建成開放的“清河之洲”濱水綠廊,僅2024年就吸引了260萬人次觀光遊覽。

構建全民共享的公共濱水空間,是《導則》提出的重要策略之一。北京濱水區域正通過深度挖掘文化基因與創新商業業態,構建起獨具魅力的沉浸式文旅消費體驗。這一轉變讓城市水系從單純的景觀廊道升級爲文化體驗場,實現了“水岸活力”的全面煥新,帶來濱水旅遊新體驗,激發濱水旅遊消費新動能。

科技賦能驅動構建智慧旅遊新生態

與此同時,科技的日新月異也正在重塑北京濱水旅遊的發展格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印發的《北京市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進5G技術在旅遊治理體系優化、旅遊服務效能提升、文物保護工作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階等核心領域的規模化部署與落地實踐。深度促進5G與前沿技術的跨領域融合,探索基於語義理解、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新型文化內容創作、分發及沉浸式體驗模式。持續做好5G+智慧旅遊應用試點工作,加速推進熱點景區和商圈、文旅場所5G-A覆蓋,打造一批5G+數字文博標杆項目。

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構建起“水陸聯動、虛實融合”的智慧旅遊新生態,提升遊客體驗的同時,也重新定義了濱水空間的運營模式和服務體系。

2021年開始運營的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項目,引入了豐富的文化元素,並藉助5G、VR光影科技等技術,爲市民遊客打造出一個沉浸式的體驗場所。當夜幕降臨,亮馬河畔的燈光全部亮起。五彩斑斕、隨風景不斷變化的燈光,將濱河兩岸的遊客帶入了一個夢幻的世界。泛舟亮馬河上,遊客不僅能在好運橋下伸手可觸摸頭頂的彩色燈帶,還能在船閘處觀看全國唯一、科技感十足的鉑宮閘室光影秀,以光影瞭解亮馬河的前世今生與大運河文化帶的深厚底蘊。

2023年底,以“大運河燃燈墨韻”爲主題的AR文旅沉浸體驗展落地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遊客不僅可以看到大運河的歷史面貌,還能與元宇宙世界中的角色互動,直觀地感受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融入了AR、VR、MR等數字技術手段,打造出漕糧進京、運河風韻、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場景,形成了一部手機“遊”運河的獨特體驗,遊客只需用手機掃描實景,就能“穿越”到明清時代的大運河畔,感受古代大運河的壯觀。

無論亮馬河的光影秀,還是大運河的智能化體驗,都爲文旅領域的科技應用提供了示範和借鑑,讓人們看到了濱水空間除了發展實體商業外的另一種可能。前沿科技的迭代更新,爲傳統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不斷注入新鮮動能。當新技術新應用與河道更新相遇,在數字賦能、智慧驅動之下,北京濱水旅遊正朝着“管理智能化、服務個性化、體驗沉浸化、商業數字化”不斷邁進,智慧濱水旅遊新生態變得愈加鮮活。

本版文/本報記者趙婷婷

攝影/本報記者魏彤統籌/李澤偉

·濱水新景·

亮馬小院

新晉亮相併迅速走紅的亮馬小院,被稱爲“多巴胺”小院,是年輕人“進去了就不願出來的治癒空間”。這個僅千餘平方米的小院原本是一處環衛院落,經過重新包裝後,變爲一處充滿新潮活力與生命力的休閒娛樂消費空間。“裡面有咖啡店、鮮花店、精釀酒吧、創意餐吧和生活方式體驗店,每家小店主打的都是不同業態,個個是網紅。”李麗介紹。亮馬小院這類特色項目,正成爲區域活力的“毛細血管”,詮釋着亮馬河的“1000種生活方式”,也讓亮馬河成爲融合文化、商業與生態的複合空間。

壩河頤堤港灣碼頭

在景觀再造上亮點紛呈:80米長的景觀特色鋼結構弧形棧道爲遊客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漫步體驗;300平方米的挑空觀景平臺讓遊客可以盡情俯瞰壩河的秀麗風光;百米親水長堤則拉近了人與水的距離……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碼頭設計之初就會同沿線企業共商方案,與周邊商圈形成碼頭、綠地、商圈的無縫銜接。如今,融合生態、旅遊、消費、文化等多元功能的碼頭,不斷涌現新的“消費場景”,激發了濱水旅遊消費的新動能。

元大都“海棠花溪”

作爲“京城春日裡的三大花事”之一,今年元大都“海棠花溪”節雖然持續時間不長,卻成爲北京春日賞花經濟板塊中的重要一環。這條東西全長僅1.1公里的海棠花溪何以火出圈,秘訣就在“消費場景”的再造上:今年的海棠花溪節首次引入搖櫓船,爲海棠花溪增加了動感,豐富了遊人的體驗項目;兩岸流動的十餘輛膠囊車又爲這裡平添了煙火氣,膠囊車上有咖啡有酒,有香味四溢的人間煙火,也有清新雅緻的文創產品,彌補了往年海棠花溪兩岸缺乏消費場景的不足,延長了遊人的逗留時間。通過多元化體驗式服務,今年的海棠花溪爲市民遊客“花”式解鎖了京城春日的別樣浪漫,也帶來了大客流。“日均客流量相比去年上漲了53%!”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主任張宏濤介紹,海棠花溪節開幕一週接待遊客41萬餘人次,日均待客約5.8萬人次,高峰時段日客流量達7萬多人次,而去年同期,海棠花溪節14天的總遊客量才57萬餘人次,日均遊客量3.8萬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