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2027年,將新建2所左右職業本科大學和4所左右新型高職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等4部門印發《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北京職業教育體系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明確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具影響力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成爲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整體水平進入世界職業教育一流方陣。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聚焦服務首都高精尖產業、超大城市運行管理、高品質民生和高水平對外開放需求,通過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構建以中職學校爲特色、高職專科爲基礎、職業本科爲引領、應用型大學爲拓展的北京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職普融通和產城教融合。

發展目標

到2027年,職業教育學校體系結構更加協調,新建2所左右職業本科大學和4所左右新型高職,建設新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高水平學校和專業羣,高質量建設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海外建設職業大學,優化提升技工院校辦學層級。

到2035年,全面建成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具影響力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成爲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整體水平進入世界職業教育一流方陣。

主要任務

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 提升職業教育思政引領力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發揮北京市職業學校思政課建設協作組功能,組織師生思政教育同學同研同講同行,培育鑄魂育人實踐大課堂項目。

完善德技並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強化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工作,挖掘行業企業思政育人元素,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教育教學。

提高層次結構重心 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

保留“少而精”特色中職學校,支持辦好技能要求高、始讀年齡小的特色中職專業。

直升部分優質中職舉辦新型高職,整合區屬中職學校、職工大學、社區學院資源成立高職學校,擴大高職專科招生規模。

整合中職和高職專科院校適教資源,規劃籌建職教本科學校。

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舉辦職業本科專業。

實施職普融通改革 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鼓勵中職學校試點綜合高中班,爲學生提供多元成才路徑,並逐步擴大招生規模。

探索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MIS學籍管理系統。

支持高水平高校與職業院校探索高職專科、職業本科、專業碩士貫通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

優化專業佈局結構 提升關鍵辦學能力

到2027年,建設7所國家“雙高”學校和10個高水平專業羣,建設15所左右北京市“雙高”學校和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羣,建設300門精品課程、600本新形態教材,打造100個教師創新團隊。

實施“中文+職業教育”項目 拓展國際交流合作

到2027年,建設5個“絲路學堂海外分校”和10個“絲路工匠海外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在海外成立1—2所職業大學,形成50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標準、資源。

實施產城教融合新形態工程 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

到2027年,支持建設20個左右市域產教聯合體、50個左右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校企共建100個開放性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和共性技術服務平臺。

加強政策供給創新 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

落實“新八級工”制度,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推動形成人人學技能、有技能、長技能、比技能的首都技能型社會。

《行動計劃》全文——

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北京職業教育體系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

爲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總體工作部署,結合本市實際,特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聚焦服務首都高精尖產業、超大城市運行管理、高品質民生和高水平對外開放需求,通過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構建以中職學校爲特色、高職專科爲基礎、職業本科爲引領、應用型大學爲拓展的北京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職普融通和產城教融合。

二、發展目標

到2027年,職業教育學校體系結構更加協調,新建2所左右職業本科大學和4所左右新型高職,建設新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高水平學校和專業羣,高質量建設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海外建設職業大學,優化提升技工院校辦學層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深化產教融合、職普融通、教學關鍵要素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職業教育吸引力增強,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到2035年,全面建成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具影響力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成爲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整體水平進入世界職業教育一流方陣。

三、主要任務

(一)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提升職業教育思政引領力

堅持黨對職業教育的全面領導,落實校領導幹部上講臺講思政課制度,創新校企黨支部聯建機制,發揮“雙帶頭人”示範引領作用,增強基層黨組織育人功能。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發揮北京市職業學校思政課建設協作組功能,組織師生思政教育同學同研同講同行,培育鑄魂育人實踐大課堂項目。完善德技並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強化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工作,挖掘行業企業思政育人元素,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教育教學。

(二)提高層次結構重心,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

聚焦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超大城市運行管理和高品質民生領域需求,提升職業教育辦學層次,優化職業學校佈局。保留“少而精”特色中職學校,支持辦好技能要求高、始讀年齡小的特色中職專業。直升部分優質中職舉辦新型高職,整合區屬中職學校、職工大學、社區學院資源成立高職學校,擴大高職專科招生規模。整合中職和高職專科院校適教資源,規劃籌建職教本科學校。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舉辦職業本科專業。推進職技融通改革發展,統籌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辦學資源,將職業學校在校生逐步納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體系,共享職業教育學歷認定體系;支持建設全國優質技工院校,全面推行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加大高級工及以上層級高技能人才培養投入,建設高水平世賽集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支持行業企業等多元化主體共同辦好技工院校。

(三)實施職普融通改革,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鼓勵中職學校試點綜合高中班,爲學生提供多元成才路徑,並逐步擴大招生規模。探索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MIS學籍管理系統。支持高水平高校與職業院校探索高職專科、職業本科、專業碩士貫通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支持京津冀職教改革示範園區發展,推廣應用型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聯合培養職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支持職業學校建設一批面向中小學的職業啓蒙和勞動教育基地。

(四)優化專業佈局結構,提升關鍵辦學能力

對接首都區域產業規劃,繪製職業教育資源匹配數字地圖,完善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機制。加快發展高精尖產業、現代服務業、高品質民生領域的緊缺急需專業,兼顧國際化都市“高端、特色、小衆”職業人才需求。以第二期國家級和省級“雙高計劃”建設爲引領,推動職業教育教學關鍵要素改革,提升教學管理質量。鼓勵校企共建教師創新團隊和高水平實訓基地。到2027年,建設7所國家“雙高”學校和10個高水平專業羣,建設15所左右北京市“雙高”學校和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羣,建設300門精品課程、600本新形態教材,打造100個教師創新團隊。

(五)實施“中文+職業教育”項目,拓展國際交流合作

聚焦高水平對外開放需求,實施職業學校“出海計劃”,打造“絲路學堂”等品牌,探索與企業“走出去”相適應的海外辦學模式。依託職教出海研究中心和《職業中文教育學刊》,利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等平臺,向世界講好中國職業教育故事,展示北京教育國際合作成果。到2027年,建設5個“絲路學堂海外分校”和10個“絲路工匠海外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在海外成立1—2所職業大學,形成50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標準、資源。

(六)實施產城教融合新形態工程,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

圍繞產業鏈需求,開展“百校百業”行動,有組織推動普通高校、職業學校、技工院校與各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全鏈條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服務,動態調整專業設置,打造特色優勢專業,建設一批產業學院、工匠學院、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技工教育聯盟。服務國家和北京市重大戰略佈局,集聚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高質量建設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形成“一園一體”“一產一體”發展格局。到2027年,支持建設20個左右市域產教聯合體、50個左右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校企共建100個開放性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和共性技術服務平臺。

(七)加強政策供給創新,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

構建財政投入、產業合作、社會捐贈、培訓服務對職業教育多元投入支持機制。對“產教評”技能生態鏈給予技能人才培養、評價、就業等方面政策支持。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建立健全職業發展指導服務體系。構建首都職業教育文化生態,辦好京津冀職教宣傳月、黃炎培大講堂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落實“新八級工”制度,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推動形成人人學技能、有技能、長技能、比技能的首都技能型社會。

發揮北京市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作用,定期調度、統籌謀劃體系建設的重大問題,將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與北京經濟社會民生髮展同部署、同落實。制定《建設任務(項目)時間進度表》,採取“定項目、定時限、定成效”相結合的方式,加強主要指標動態監測,對重點任務實施效果動態監測評估,建立閉環反饋機制。編制年度實施情況報告,及時總結改革成效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