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全面告別績點,取消績點會成爲未來高校改革主流方向嗎?

“破大防了”,看到北大績點改革的相關信息後,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李淼(化名)回想起爲績點“內卷”的大學生活,並細數了自己“60分+的崩潰、84分的無奈、90分+的嘆息”。李淼口中的“北大績點改革”是指該校近期公佈的本科學業評價改革方案。

根據北京大學在校內信息門戶上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本科學業評價工作的通知》,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學生學業情況將由成績單完整體現,在各類含有學業評價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績點。

北京大學的這則通知被視爲該校全面取消績點、推行等級制的重要節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已有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錄取啓動學業評價體系改革,用等級制計分取代績點。從卷績點變成等級制賦分,大學生們的感受如何?取消績點背後還需要有哪些配套政策及時跟進?等級製取代績點會不會成爲國內高校未來的改革方向?

爲卷績點選擇容易拿高分的課程

績點指的是平均學分績點(GPA),是以學分與績點作爲衡量學生學習的量與質的計算單位。北京大學採用平均學分績點作爲學生學習質量的參考標準(課程學分績點=課程績點×學分數)。百分制分數轉換績點的公式一般是GPA=4-3×(100-X)²÷1600(60≤X≤100),其中X爲課程分數,100分績點爲4.00,60分績點爲1.00,60分以下績點爲0。

李淼本科學的是經管方向,需要學習數學相關類的課程,“所有數學方向的課程都是數學學院開設的,但同時也是我們的專業必修課。”本身並不擅長數學的李淼發現,課程難度很大,自己學起來也很吃力,“我有一門課最終只考了60多分,換算績點只有2左右。”

“學校裡用到績點的地方很多。我們學院每年的綜合測試評價得分中,80%是看績點,20%要看各種實踐活動。”李淼告訴記者,對於本科生而言,綜合測試評價分數低可能意味着拿不到獎學金以及各種獎項評選,更別提保研名額了。

對於很多高校大學生而言,績點不只是評判學業成績的標準,在學業評價之外,績點還事關獎學金評選、保研、出國等。

以北大國際關係學院2024年免試推薦研究生綜合績點計算辦法爲例,保研總成績爲綜合績點*0.9+複試成績*0.1,其中綜合績點爲所修全部課程的學分績點+科研能力、獲獎情況及社會工作綜合加分。

李淼坦承,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學生難免會在意績點,這份壓力也傳導到了學生的選課策略上。《北京大學本科生成績評定和記載辦法》提到,爲保證學習質量,學校規定本科生主修專業每學期選課量爲14—25學分,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GPA>3.7)經本人申請、院系批准、教務部審覈後,可適當超過25學分的上限,但一般不超過30學分。

爲了能修滿學分的同時拿到更高的績點,李淼有時候會在校內的論壇上去找學長學姐分享的經驗,然後選擇給分更高、但對自己而言較簡單且沒什麼突破的課程,“過來人會分享某門課是不是好拿分、給的分高不高。”

李淼深知,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是獲得學科的專業知識、形成自己的研究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但是迫於績點的壓力,不得不“先把績點搞高一點,順利保研升學,然後再去思考其他的”。

合格製爲學生提供試錯窗口,降低跨學科探索風險

“自在學年級爲2025級的學生開始,學生學業情況將由成績單完整體現,在各類含有學業評價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績點。”7月25日,北京大學宣佈了本科學業評價改革方案,學校將從設置容錯探索機制、增加等級制評定方式、完善課程考覈反饋機制、深化學業多元評價等方面優化本科學生學業評價工作。

通知中提到,爲鼓勵學生勇於探索,開展跨學科學習、修讀挑戰性較強的課程,自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每學期第九周結束前,學生可在公共基礎課程(部分)和專業課程包以外的課程內選擇1門課,以“合格制(P/NP)”方式記載成績。成績合格可以取得該門課程學分。

北大還將在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增加等級制評定方式。通知稱,學校倡導各院系、課程團隊和任課教師根據學科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性質選擇合理的考覈方式和成績記載方式,着力培養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持續探索創新,等級製成績不換算成績點。

在中國教育科學院副院長陳如平看來,取消績點、探索等級制,一定程度上把學生從重複刷題、重複刷分的無效競爭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學習活動,“可以說,等級製爲深度學習和跨學科探索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北大在引入的合格制課程中,允許學生跨學科選課或挑戰高難度內容。陳如平表示,合格制課程降低了學生跨學科探索的風險。傳統績點制下,學生的試錯成本很高,一門課程的低分就可能影響大學期間的整體排名。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學生往往傾向選擇給分寬鬆的課程。合格製爲學生提供了試錯窗口,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科研專長,大膽嘗試硬核課程,優化學生學習生態。

事實上,這並非北京大學第一次提到取消績點、推行等級制。

2022年,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業,培養專業興趣、樹立未來目標,避免唯成績論造成的內卷壓力,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在本院開設的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實驗和實踐類課程的成績評定中推薦採用等級制。按照百分制將學生成績評定爲5個等級,A(85~100分)優秀,B(75~84.9分)良好,C(65~74.9分)合格,D(60~64.9分)基本合格,F(<60)不及格。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後,對於單門課程而言,則與以往相同,成績優秀率不超過40%,不及格率不超過5%。

時任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世強曾表示,“競爭本身不是壞事,關鍵是卷得必要還是不必要。一門課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們認爲從知識掌握上已經足夠好了,沒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達到95分以上。生命科學學院對本科生實行等級制、放棄GPA的目的,是爲了給同學們留出更多的時間去進行素質提升,比如聽一些名家講座,選修一些人文課程,參加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等等。”

取消績點仍需更多配套措施跟進

陳如平表示,北大此次的改革方案中設置了彈性容錯機制,學生可在專業課程包外選擇1門課程以“通過/不通過”(P/NP)記載成績,不計入等級評價,“此舉旨在鼓勵跨學科探索和挑戰性學習,降低選課功利性,屬國內高校首創。”

與此同時,北大在全面取消績點換算的同時,打破學生學業評價的“唯分數”論,以百分數、等級制等多樣化學業評價方式全面呈現學生髮展,從根源上切斷“分分計較”的可能。不再硬性規定課程成績優秀率(如A級比例≤40%),賦予教師更大評價自主權,避免爲滿足指標而人爲壓分,這與部分高校仍存在的優秀率限制有明顯區別。

不只是北京大學,國內已有多所高校在探索績點以外的教育評價。

復旦大學是最早探索以等級制記載成績的國內高校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復旦大學就已確立以A、B、C、D、F五個等級記載學生成績的制度。2024年,復旦大學進行了近年來最大的一次績點制度變革,放開A類成績不超過全班人數30%的限制,原來的四分績點制下於A-成績與B+成績存在0.4分的鴻溝,新變革也對此進行了彌補,讓困在B+成績中的學子得以鬆一口氣。

2015年,清華大學將百分制變爲等級制,以等級對應績點數值。隨後在2019年,清華又放寬了對課程的優秀率限制。2024年9月,清華大學篤實、秀鍾兩大書院宣佈,大一年級秋季學期成績不計入GPA的計算。

不過,李淼也仍抱有疑問:對於保研、獎學金評定等需要參考成績的事項,評選標準會如何調整?如果有學生想要出國留學,國外高校要求的GPA該如何呈現?李淼疑問的背後是對學校後續改革措施跟進的迫切需求。

陳如平也提到,“把學習還給學生”能否最終實現還需要學校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一要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提高課程質量。等級制降低了跨學科選課的風險,爲學生打開了探索知識海洋的大門,但最終效果如何取決於是否有足夠多吸引人的跨學科課程,以及選課系統的支持。如果課程本身仍是填鴨式教學、死記硬背、考覈單一,即便改爲等級制,學生的時間依然被低效學習所佔據,而非深度學習。

二要改革教學方式,推廣研討式、項目式、探究式的教學,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協作能力。

此外,還要優化考覈方式,強化過程性評價引入成長檔案袋制度,收錄課程作業、科研設計、實踐日誌、反思報告等過程性證據,由院系組織評審組,評估學生的成長邏輯,而非指標打分,弱化橫向排序,強化縱向成長。

記者注意到,從2020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到2025年《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其中都明確要求要破除唯分數頑疾,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現象,這也爲高校教育評價改革指明瞭方向。

取消績點會是未來高校教育評價改革的主流方向嗎?陳如平表示,清華北大復旦等學校的改革探索,是構建中國特色教學評價體系的先嚐先試,具有示範效應。從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來看,除清華、北大、復旦外,上海科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已推行等級制;針對績點改革覆蓋範圍、績點改革過程中的優秀率限制等,2025年清華、復旦等校學生自發呼籲淡化績點的行動,反映學生羣體對改革的迫切需求。北大全面取消績點可能成爲標誌性的事件,觸發“鮎魚效應”。

不過,陳如平坦承,未來要破解“績點制”困局,要重構多元評價體系,將科研、實踐、社會服務等要素納入評價維度。進一步強化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縱向成長,而非單一的結果性評價。同時要在價值觀念上重塑“卓越基因”,不是誰分數高,誰就是優等生。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