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抗戰研討會 陸學者籲兩岸交流推進統一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何光彩表示,搭建這一研討會平臺,就是要牢記兩岸同胞共同抗戰歷史,研究其中蘊含的深刻啓迪,把握未來昭示的歷史大勢,爲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而不懈努力。記者陳政錄/攝影
大陸持續舉辦與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八十週年有關活動,2日至3日,主題爲「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北京大學舉行,邀請中外包括數名臺灣學者與會。北京大學黨委書記何光彩表示,搭建這一研討會平臺就是要牢記兩岸同胞共同抗戰歷史,研究其中蘊含的深刻啓迪,把握未來昭示的歷史大勢,爲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而不懈努力。
這場「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日上午在北京大學開幕,據主辦方訊息,共邀請大陸、港澳臺,以及日本、美國、英國等近百位專家學者與會,旨在以全球視野重新審視大陸抗戰和臺灣光復的歷史,共設有20場分組會議和1場圓桌論壇。
何光彩致詞時首先提及大陸將10月25日設立爲臺灣光復紀念日,以及2015年「馬習會」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及兩岸應共同弘揚抗戰精神,和今年10月19日,習近平賀電當選國民黨主席的鄭麗文等。
他說,近年來,兩岸持續保持交流,北京大學是最早向臺灣招生的大陸高校,現在共有260多名臺灣學位生、15名臺灣教師在北大學習工作。他認爲,海峽兩岸同心與根基在歷史文化,今天搭建學術研討會這一平臺,就是要以史爲鑑,以史爲橋,牢記兩岸同胞共同抗戰的歷史,深入研究其中蘊含的深刻啓迪,把握未來昭示的歷史大勢,匯聚團結奮鬥的前行力量,爲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而不懈努力。
在上午的開幕式後,研討會安排的主旨發言,包括兩位臺灣學者,分別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芳上,和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分別分享對抗戰八十年的歷史研究,以及臺灣是如何「光復」的脈絡。
呂芳上受訪稱,過去至少十年以來,兩岸近代史研究機構有不錯的合作跟往來,互開小型會議、交換意見資料等,大家都收穫良多,「所以我們說政治不要干涉」,(交流)停掉了非常遺憾。對於政治因素,他認爲政治人物有其立場,做爲學者需要時間,慢慢把歷史事實公正地寫下來,同時,地方史研究也很重要。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忠純受訪表示,紀念重溫抗戰、臺灣光復歷史,對於當下兩岸關係和中華民族復興有重要意義。
他強調,臺灣被迫割讓日本是因爲1895年甲午戰爭,在之後的歷史過程中,不管中國大陸還是在臺灣的同胞,都把收復臺灣放在心上,包括起義、抗爭,及民族意識覺醒,國共兩黨均提出廢除馬關條約、收復臺灣,臺灣也有人響應「祖國」號召,回來參與革命、抗日戰爭等,「兩岸的心一直都在一起的」。因此,他抨擊民進黨將臺灣光復節與古寧頭戰役綁在一起,「把抗中跟抗日綁在一起」,是對歷史的背叛。
在被問到鄭麗文已正式接任國民黨主席時,陳忠純期待,兩岸可以更多深入交流、互相理解。他提到,近年臺灣有一個問題是,有些人會說臺灣是「祖國的棄兒」,但實際上罪責在日本,日本處心積慮地想要拿走臺灣,所以兩岸要共同紀念、準確瞭解這個歷史過程。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忠純。記者陳政錄/攝影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到3日在北京大學舉行。記者陳政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