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耕新氣象:“原來種地全靠經驗,現在靠數據”
春回大地,麥田泛起層層綠波,正是春管關鍵期,早飯間隙,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黃廠鋪村種植戶張海英,手指輕點手機屏幕,開啓了一幅別樣的春耕畫卷。
“某某地塊麥苗長勢怎麼樣?哪塊地該澆水了,澆多少,澆多久?哪塊地要施肥了,施多少肥?這些農事日曆,手機上顯示得清清楚楚。”張大姐說,“如果需要澆水了,直接用手機打開圓形噴灌機,設置好噴灌水量、噴灌時間、行走速度就行了,真是省時又省力。原來種地全靠經驗,現在靠數據啦。”
“相較於往年,正在調試的‘智慧生產管控平臺’是數據集成與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深度融合的大平臺。”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嶽煥芳介紹。據悉,該平臺是市數字農業農村促進中心、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等9家單位,基於傳感器、無人機等裝備的天空地三維立體監測感知體系,實現水土氣生、作物長勢、病蟲情、災情等農情的高精度、低成本感知,以及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和病蟲害預警防控,形成高效的農田實時監測感知和控制技術體系,打造智慧農田的決策中樞和控制中樞,形成數據驅動的農田智能化管控技術體系,在通州、順義等區打造大田智慧生產場景5600畝。“通俗一點講,全面的物聯網傳感器就像無數雙‘電子眼’,實時地將田間地頭的苗情、墒情、病蟲害等採集並集成,雲端的專家系統根據數據隨時診斷、及時開方、實時診治。”
不僅如此,爲了提高技術服務效率,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還成立了小麥、玉米、鮮食玉米、大豆、甘薯等不同作物技術服務微信羣,累計覆蓋926人,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推廣機構等專家60餘人“零距離”服務農戶。“這個真的太方便了,去年冬天一直沒有降水,我就經常分享田間照片,在專家指導下,及時地開始了早春灌溉管理,消除乾土層,爲小麥春季返青管理爭取了主動權。”說到這,張大姐喜笑顏開。與此同時,專家們根據這些數據和問題,爲種植戶們量身定製解決方案。當遇到普遍性或新出現的問題時,專家團隊會深入田間實地考察,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研判。隨後,在雲端開展培訓,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分享給更多的種植戶,形成“問題從田裡來,方法回田裡去”的閉環。據統計,春耕春管期間線上直播培訓累計覆蓋25萬人次,更多的知識和技術落到了田間地頭。
數字化服務、智能農業的落地,離不開“會用科技”的新農人。2025年北京市糧食作物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即將開班,張大姐準備報名參加集訓。“只要有時間就參與,多學習新知識,讓手機成爲24小時的種地導師。”
指尖輕舞,春耕的畫卷在手機屏幕上徐徐展開;雲端賦能,農業的未來在科技的助力下綻放光彩。在這場沒有終點的數字化征程中,北京的田野正書寫着“藏糧於技”的時代答卷,爲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