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核陰影下的大國博弈/一手打造世襲、一手操控金脈 金正恩如何讓王朝續命?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美聯社)
今年上半年,北韓已經試射飛彈達7次之多,一度被外媒視爲亞洲危險的彈藥庫,更讓國際再度關注北韓政權,金正恩執政下的風格似乎與過往不同?2011年12月,年僅20多歲的金正恩在父親金正日驟逝後接掌北韓,外界一度懷疑他能否駕馭這個擁核且派系盤根錯節的政權。
但短短數年內,他以雷霆手段清除異己,讓「金氏王朝」穩定延續;軍事方面,不畏國際目光,加速飛彈試射,並與俄羅斯深化軍事合作;經濟方面則策動多起大規模加密貨幣竊盜,包括2月從國際加密貨幣交易所ByBit駭走15億美元,創下史上最大加密貨幣盜竊紀錄;5月又攻擊臺灣加密貨幣交易所BitoPro,損失金額約爲1150萬美元。凡此種種,讓外界更關注這個家族如何在國際制裁與孤立中穩住政權,並且規畫接班。
血腥清洗 奠定「金三世」鐵腕統治
上任才2年,金正恩便祭出第一記震撼彈,2013年12月,姑丈張成澤以「反黨叛國」罪名遭公開處決。張成澤是金正日時代的權力核心,被視爲改革派代表與政權重要支柱,卻在幾天之內從高位跌落。幾年後,金正恩同父異母的哥哥金正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機場遭神經毒劑暗殺,外界普遍認爲這起跨國謀殺同樣出自平壤之手,目的在於徹底拔除潛在威脅。
北韓將領與高官的任命與免職頻繁更迭,不僅避免派系坐大,也讓所有人意識到位置與生死都繫於「元帥」一人之手。金正恩進一步重塑勞動黨主導的權力結構,削弱金正日時期軍方的凌駕地位,使黨政軍權更集中於家族核心。這套以恐懼壓制、以忠誠維繫的政治機制,成爲北韓政權穩定的基礎。
在這樣的格局下,金氏家族的「白頭山血統」被持續神化。從金日成的抗日傳說,到金正日的文藝天賦,再到金正恩的「青年將軍」形象,官方宣傳始終強調血統的純正與領袖的超凡。領袖的出生年份、健康狀況乃至家庭細節,往往被刻意模糊,爲的是營造神秘感,讓外界無從確定最高領導人的弱點,也讓內部更難產生挑戰的空間。
接班有前車之鑑 促金正恩提前佈局
近年,金正恩在世襲佈局上動作頻頻。2022年底,女兒金主愛首次出現在北韓媒體鏡頭前,陪同父親觀看洲際彈道飛彈試射;短短2年間,金主愛從「親愛的女兒」,一路升格爲「尊敬的女兒」甚至「偉大嚮導者」。南韓國家情報院分析,金主愛近半數公開行程與軍事活動相關,顯示金正恩有意塑造其「軍事領袖」形象。
當年金正恩被培養爲接班人時,金正日的親信肩負多項任務,必須爲他擴大曝光度、在覈心菁英中建立支持,並累積領導經驗。若在2011年權力交接前這些環節已經處理妥當,金正恩或許就不必以血腥清洗來鞏固權位。
有了這段前車之鑑,平壤如今若真在爲金主愛打造接班之路,從小便塑造她的公開形象,不僅能讓她在家族成員中取得宣傳優勢,也能爭取時間在北韓菁英間累積穩固的支持網絡,爲日後掌權鋪路。
強化血脈正統 金正恩高調捧女兒
不過,金主愛年紀尚小,據傳年僅12歲,接班之路漫長且充滿變數。若金正恩在她尚未成熟前健康出問題,妹妹金與正被視爲最有力的臨時接班人選。金與正長期掌管黨內宣傳與輿論,對外多次發表強硬談話,已穩居權力核心,然而普遍被視爲北韓「二號人物」的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崔龍海地位同樣舉足輕重,更重要的是,北韓根深蒂固的男性統治文化,可能會成爲她登頂的最大阻力。
外界也曾傳出,金正恩還有未公開的長子或其他子女,儘管平壤從未證實,但這些「影子繼承人」同樣可能在特定情勢下被推上臺面。
值得注意的是,北韓視「白頭山血統」爲世襲基礎,但金正恩母親高英姬出生於日本大阪,被認爲家世不夠「正統」。南韓梨花女子大學教授樸元坤指出,母親的日本出身是金正恩最大政治包袱,而他近年來頻繁公開夫人李雪主與女兒金主愛,被解讀爲意圖強化「白頭血統」的純正性,彌補母親日本背景帶來的政治弱點。
封鎖下生存 北韓靠地下金流固權
維持王朝,不只靠血統與權力清洗,還得確保國家在制裁重壓下不至崩潰。國際社會多年來對北韓施加嚴厲經濟制裁,切斷能源、金融與外貿管道,但平壤仍能撐住,關鍵之一是多元化且高度隱密的資金來源。美國國務院指出,北韓已將網路犯罪、加密貨幣竊盜、海外勞務輸出與走私,發展成穩定的現金流。
其中,非法IT勞務輸出尤爲隱蔽。平壤當局長期派遣大量IT技術專業人才到海外,並指示他們假冒中國、俄羅斯或東南亞的自由接案者,遠端爲海外公司開發軟體、遊戲或加密平臺,有些甚至利用假身分進入西方企業工作;而這些工程師的所得大多被迫上繳,爲金氏政權創造上億美元收入。
除了人力輸出,北韓的網路駭客部隊同樣在全球行動。區塊鏈分析公司Chainalysis估計,光是2024年,北韓駭客就從加密平臺竊取13.4億美元。這些資金最終流入掌控經濟命脈的「39號辦公室」,專爲金氏家族籌措外匯,用於維持軍事與政權運作。
在非法資金之外,金正恩也試圖尋找「合法」的收入來源。今年6月,他帶着妻女一同出席元山葛麻旅遊區的開幕儀式,這座度假村是吸引外國旅遊的重要工程。雖然在制裁環境下吸引力有限,但其啓用本身已顯示出政權渴望打開經濟活路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