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核陰影下的大國博弈/北韓核武已無回頭路 成為金氏政權的「定海神針」

圖/聯合報提供

北韓先後於2022年修法授權可先發制人進行核打擊,隔年又將核武政策列入國家基本法,藉由法律關上去核化大門並宣示擁核國地位「不可逆轉」,而美國B-2轟炸機打擊伊朗核設施更堅定北韓發展核武的路線,核武與飛彈已成爲金氏王朝鞏固政權,斡旋大國間的重要工具。

戰術核嚇阻升級 半島陷入長期緊繃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相信,核武與可打擊美國的飛彈讓華府打擊平壤付出高昂代價,從而嚇阻美方強行更替北韓政權。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學者車維德說,金正恩從伊拉克、利比亞及伊朗學到,沒有核武的國家面臨美國介入時將顯得脆弱,而北韓六度驗證核裝置與研發長程飛彈,已宣告其核武不容談判。

美國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學者樸詹姆斯分析,北韓近年在覈飛彈取得明顯進步,採取更侵略且更願意冒險的嚇阻態勢,發展戰術核武與核先制打擊準則,明顯增加美韓聯盟執行懲罰性嚇阻的風險。北韓可能發動有限戰術核打擊,威脅對南韓、美國區域內軍事基地及美國本土發動更大規模的攻擊,美國不是冒着全面核戰的風險發動大規模報復,就是撒手不理危及其威信。

北韓去核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美韓軍事聯演更激怒北韓,讓朝鮮半島陷入長期緊張。南韓前總統尹錫悅採取以美韓同盟爲中心,對北韓更強硬並加強核嚇阻,現任總統李在明則主張「務實外交」,在美韓同盟的架構下改善與北韓關係。

李在明已關閉對北韓的宣傳廣播,呼籲民間團體暫停散播抨擊平壤的文宣,將美韓年度演習「乙支自由護盾」的部分項目推遲,還說將採取「積極主動、循序漸進的步驟」恢復2018年南北韓軍事協議,緩解兩國邊境緊張情勢。但金正恩胞妹金與正卻說「無意改善與韓國的關係」,還說該立場「未來將載入我們憲法」。

轉向俄國合作 打亂美韓外交棋局

北韓與俄國的軍事與經濟合作,讓金正恩對與美朝會談的興趣不如7年前的川金會。美韓軍事聯演加上川普呼籲南韓負擔更多駐韓美軍的費用,並在北韓威脅中承擔更多角色,都讓平壤專注於擴大與俄關係,不急於恢復與華府、首爾的對話,也讓李在明陷入戰略被動。

相較於將首爾視爲「敵人」,金與正僅要求美國承認平壤能力與地緣政治環境已「發生根本變化」,並在新思維下尋找接觸方式,否則會談只會淪爲「美方的希望」。金正恩則批評美韓大搞軍事勾結,是戰爭挑釁意志最明顯的表現,使北韓安全環境日益惡化,矢言將不斷推進國防發展以維護主權與安全。

金與正對南韓強硬既能表明自身立場,又避免直接點名川普,爲未來可能的外交活動預留空間,還打消川普從過去會談中斷之處繼續談判的想法。白宮新聞秘書李威特日前表示,川普希望能在2018年川金新加坡峰會取得的「進展」上持續發展。

去核化紅線不退 北韓實力反成隱憂

但華府想借由解除部分制裁、引進國際監督機制、以數輪會議討論特定議題,來換取北韓凍結核計劃恐有難度。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陶恩說,北韓自2019年以來發展大規模殺傷武器,法律與政策也以核計劃爲中心而改變,加上地緣政治環境發生變化,任何恢復無核化會談的想法都難以說服人。

陶恩說,若談判有可能,雙方交鋒的條件也已發生根本變化。

首爾梨花女子大學教授李雷夫指出,很難指望美國放棄對北韓的去核化政策,這對國際核不擴散與同盟安全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南韓智庫韓國統一研究院北韓專家洪敏說,美國無法忽視日韓反應,即使川普作出大膽決定,北韓也懷疑下一屆政府會延續。南韓官方更強調去核化對區域與全球穩定的重要性,並警告美國政策轉變將加強北韓實力。

俄朝聯手深化 中國影響力受挑戰

隨着平壤與莫斯科於2024年建立戰略伙伴關係,俄國已成爲北韓面臨西方制裁時的重要經濟與軍事生命線,並加速北韓核飛彈打擊能力的成長。南韓慶南大學北韓研究教授林乙哲認爲,平壤可能採取聯合武器研發,結合軍演、技術轉移及更深的經濟與軍事相互依賴。

據聯合國多國制裁監督小組報告,爲回報北韓派兵參戰與提供砲彈,俄國提供北韓包括防空飛彈、電戰系統及油料等武器與技術,「使北韓能注入資金至其軍事計劃,進一步發展彈道飛彈並獲得一手的現代戰爭經驗」。

北京迄今對俄國與北韓深化合作保持沉默,但這已削弱北京對兩國影響力,而北京對平壤影響力的限制,更讓北京不安。儘管大陸是北韓迄今爲止最大貿易伙伴,北京卻難對平壤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不過,北韓2024年出口3.48億美元的商品至大陸,佔其貿易總額近9成,北京援助對平壤的生存仍具關鍵重要性;儘管俄國可平衡大陸對平壤的影響力,中朝關係也處於變遷中,卻難斷言北京已爲莫斯科取代。今年10月底舉行的APEC高峰會,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藉機訪問南韓,恐將觸動中朝關係的敏感神經。

平壤也是北京對抗美國的重要緩衝,雖然朝鮮半島的情勢惡化會讓美國分散資源於南韓而難以專注防衛臺灣,但北韓軍事進展促使日韓加強軍備並深化安全合作,讓東北亞安全平衡陷入不穩定而影響北京戰略利益。

圖/聯合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