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旱河濱水綠廊變身 玩水看景超治癒
在海淀區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周邊,一條承載着生態修復與民生期待的河道改造工程——北旱河濱水綠廊景觀提升工程已正式完工並向市民開放。這項工程不僅是海淀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更是爲周邊居民打造“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生活場景的關鍵舉措,其細緻的規劃設計與豐富的功能落地,讓這條曾經的河道煥發了全新生機。
工程的地理位置極具特殊性,地處三山五園這一兼具歷史底蘊與自然風貌的核心區域,改造範圍聚焦於海淀區功德寺橋北,西起北旱河與北五環的交接處,東至京密引水渠,治理河道總長度達1.6公里,整體改造面積約2.9萬平方米。
不同於傳統河道改造的全面覆蓋,本次工程重點針對河道北岸及沿岸綠地空間展開優化。之所以選擇這一區域作爲核心改造範圍,是因爲北岸緊鄰10個成熟居民區,居民對親水公共活動場地的需求尤爲迫切。此前,這些居民區周邊多以城市道路和零散綠地爲主,缺乏能夠滿足全年齡段人羣休閒、互動的戶外空間,而北旱河的改造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讓近萬名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自然與休閒融合的生活便利。
在設計理念上,工程深度契合三山五園的歷史文化氛圍,以“山水田園交融”爲核心導向,靈感源自頤和園後湖的經典景觀意境。頤和園後湖以其自然蜿蜒的水系、錯落有致的植被以及“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手法聞名,本次工程將這種理念巧妙融入北旱河的改造中,首要突破點便是對河道岸線的生態化重塑。工程團隊拆除了原有的800米硬質駁岸和擋牆——這些水泥結構雖曾起到防洪作用,卻割裂了陸地與水體的自然聯繫,也讓居民難以親近水邊。通過“降坡拓綠”技術,施工人員將原本陡峭的水泥岸線逐步削緩,替換爲以原生草本植物爲主的自然草坡。草坡選用了抗逆性強、根系發達的狗牙根、高羊茅等品種,既能夠穩固岸坡,又能在不同季節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綠色層次。
爲了進一步提升親水體驗,工程在草坡中巧妙嵌入了三處親水平臺與兩處跌水景觀。親水平臺採用防腐木材質搭建,距離水面僅0.5米,邊緣設置了低矮的安全護欄,既保證了兒童與老人的活動安全,又能讓遊人近距離觸摸河水、感受溼潤的水汽。跌水景觀則利用河道原有地形高差,通過疊石與緩坡設計,讓河水形成層層疊疊的小瀑布,水流衝擊石塊的聲音清脆悅耳,成爲市民駐足拍照的“網紅打卡點”。
在生態修復層面,工程秉持“最小干預、最大保護”的原則,將環保理念貫穿於施工全過程。最具代表性的舉措,便是將河道清淤產生的1.2萬立方米土方“變廢爲寶”,全部用於北岸的微地形塑造。施工團隊根據玉泉山餘脈的自然走勢,通過分層堆土、壓實固坡的方式,打造出最高4.5米的生態丘陵。這些丘陵並非簡單的土堆,而是在表層覆蓋了種植土,並搭配種植了油松、側柏等常綠樹種,以及山桃、山杏等鄉土花灌木,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立體植被景觀。當天氣晴朗時,玉泉山的玉峰塔倒影會透過丘陵間的空隙映入北旱河水中,重塑出“玉峰塔影落清波”的詩意視廊。
工程對原有植被的保護同樣細緻入微。施工前,團隊對改造範圍內的樹木進行了全面排查,最終保留了40餘棵樹齡超過50年的高大楊樹。這些楊樹樹幹挺拔、枝葉繁茂,是區域內重要的生態地標。工程不僅爲每棵楊樹劃定了保護範圍,還對部分根系受損的樹木進行了土壤改良與支撐加固,確保其健康生長。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工程還新增綠化面積超2萬平方米,除了丘陵上的喬灌木,還在濱水步道兩側種植了鼠尾草、金光菊、波斯菊等多年生草本花卉,形成了總長1.6公里的“花徑”。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在提升景觀與生態價值的同時,也大幅增強了北旱河的防洪能力。通過清淤疏浚、拓寬河道斷面、優化岸坡結構等措施,河道的行洪容量顯著提升,行洪標準從原來的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爲了進一步保障汛期安全,工程還在河道兩岸設置了隱蔽式排水口與應急通道,既不影響景觀美觀,又能在暴雨來臨時快速排洪。
如今,改造後的北旱河濱水綠廊已成爲海淀區名副其實的“生態客廳”。“萬鬆疊翠”“清碧上方”等六處景觀節點更串聯起了自然與人文的脈絡。“萬鬆疊翠”以成片的油松林爲背景,設置了木質觀景臺,可俯瞰整個河道景觀;“清碧上方”則臨近京密引水渠,通過景牆與綠植的搭配,營造出靜謐清幽的休憩氛圍。
文/本報記者王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