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Two」一針一線縫製夢想!用手作皮件編織溫暖故事
「Be Two 手工皮件」以手工皮件與手作課程爲核心產品,從小型配件到日常包款皆由創辦人黃鬱如(圖中)親自設計。(圖/黃鬱如提供)
「Be Two 手工皮件」今年迎來十週年。這個品牌的誕生,始於創辦人黃鬱如的一個決定——用手作皮件,一針一線縫出自己的人生新方向。這一路上善用臺中市政府創業資源,結合審計新村的地理優勢,打造經典、高質感的手作皮件,並持續透過手作課程,幫助顧客傳遞更多珍貴心意。
2015 年,「Be Two 手工皮件」創立。黃鬱如表示,創業前她已在設計產業工作十餘年,但上班環境無法充分施展長才,逐漸感到倦怠。因緣際會下,決定自己創業成立手工皮件工作坊。
「Be Two」象徵「Be together」,黃鬱如希望來到皮革工作坊的人們,都能在製作過程中,感受到溫度與陪伴的意義,無論是與朋友、家人、情侶一同體驗,或是製作手工禮物送給珍視之人,期許能共享這份喜悅。
「Be Two 手工皮件」主要以手工皮件與手作課程爲核心產品,從小型配件到日常包款皆由黃鬱如親自設計。產品外觀雅緻、經久耐用,捨棄華麗裝飾後,經典款式更考驗設計與材料品質,展現黃鬱如的用心與巧思;品牌亦提供簡易客製化服務,如皮件燙金,兼具質感與實用性。
「Be Two手工皮件」提供客製化刻字,展現每件商品的獨一無二。(圖/黃鬱如提供)
她強調,「Be Two」的皮革款式皆爲自家原創,手作課程也經過精心設計,而非單純提供材料包,且課程依款式難易度區分,重點是讓學員輕鬆愉快地體驗手作,而非追求高難度作品,這纔是品牌的初衷。
手作課程經過精心設計,課程依款式難易度區分,重點是讓學員輕鬆愉快地體驗手作。(圖/黃鬱如提供)
創業初期,黃鬱如在審計新村開設第1間店。審計新村的老屋氛圍與文創聚落效應,爲品牌帶來穩定人流,併成功吸引文青客羣。後來,她也曾嘗試進駐百貨與臺中歌劇院,但發現手工皮件的主要客羣仍集中在文創園區附近。因此,即使離開審計新村,仍選址於附近街區,方便客人前來體驗。
在經營過程中,她坦言曾面臨許多挑戰。疫情期間客流量不穩、收入下滑,而固定支出仍在,即使員工資深且具業界經驗,但支付人力費用依然是壓力。所幸,在政府補助與租金減免的幫助下,工作室順利度過難關。
營運方面,過去的「訂單預約」完全靠人工登記,不僅耗時也容易出錯。透過臺中市政府的課程輔導,才瞭解到許多新創平臺、AI工具與不同APP的整合功能。例如,LINE 官方帳號可透過問卷調查,進行客羣分衆與貼標,使推播資訊更精準,讓喜歡手作活動或僅想購買商品的客羣能自動分類,大幅提高行銷效率。
近期,「Be Two 手工皮件」首次參與臺北世貿文具展,開始接觸國際市場與衆多品牌,甚至透過展覽與金石堂洽談合作。未來,黃鬱如規劃先在擁有不同國籍客羣的海外市集擺攤,測試海外市場反應,循序打響國際知名度。
此外,市集上的皮革創業者衆多,黃鬱如深知唯有持續創新、發展自身特色才能維持競爭力。爲此,她積極與木工、五金等不同行業合作,期望結合多元素材,打造更獨特的作品。
黃鬱如積極運用臺中市政府提供的創業資源,像是經發局「臺中跨境體驗示範基地」提供的諮詢服務。另外,該基地亦提供許多課程,教導如何利用數位行銷、AI工具,協助文案、客羣分類與營業額預估,還能像資深行銷人員幫創業者分析行業趨勢,節省大量時間與人力,助益良多。
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關心青年創業,給予各項輔導資源,幫助年輕創業家在市場中培養競爭力。自市長盧秀燕上任以來,結合中央經費辦理臺中市地方型SBIR,挹注臺中市250家企業創新研發所需資金,補助款共計逾1.8億元。
對於想從事文創手作的青年,黃鬱如建議,先累積人脈與實務經驗非常重要。她以自身的皮革產業爲例,工作中需要接觸大量供應商,瞭解產業上下游運作,結識可靠供應商資源,熟悉相關材料如皮革、五金,都是一大課題,而這些都是靠時間累積的資源。
黃鬱如也分享她是如何維持創業熱情,最大的動力來自客戶的回饋,許多上課或購買禮物的顧客會分享送禮故事,這些真心分享讓她克服創業壓力,使她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與快樂,也讓她持續熱愛創作。
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