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新玩法?百濟神州9.5億美元“變現”塔拉妥單抗海外收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8月25日晚間,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ONC;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HK;上交所代碼:688235.SH)公告與Royalty Pharma達成協議,向其出售就安進公司授權合作產品塔拉妥單抗(英文商品名:IMDELLTRA®;通用名:tarlatamab)在中國以外的全球銷售額收取特許權使用費的權利,交易金額最高達9.5億美元。
根據協議條款,百濟神州將獲得8.85億美元的首付款,並有權在12個月內出售剩餘的收取特許權使用費的權利,由此最高可獲得6500萬美元的額外付款。此外,百濟神州將根據特許權使用費所佔比例,享有該產品年銷售額超15億美元的部分收入。
談及此次交易模式,百濟神州在公告中強調“不涉及任何知識產權權屬的轉讓”。對此,不少業內觀點解讀爲是創新藥企業BD(商務拓展)的“新路徑”,即此次合作並非將藥物“全盤出售”,而是通過“出租”藥物的商業化分紅權益實現資金回籠。
高特佳投資集團副總經理王海蛟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指出,“這是企業獲取現金流、補充流動性的一種方式。當前中國創新藥企的融資工具愈發多元化,已不僅限於股權融資與傳統BD交易,還可通過分階段買賣資產、將未來權益證券化或資產化等途徑融資,整體融資手段更爲豐富。”
也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當前DLL3靶點持續火爆,相關藥物研發與商業化競爭日益激烈。塔拉妥單抗作爲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DLL3靶向藥物,百濟神州通過出售該產品部分特許權使用費權利,能夠提前變現未來潛在收益,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後續市場競爭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還能將回籠的資金投入到內部管線的研發與推進中,進一步強化公司在創新藥領域的研發實力與管線競爭力。
特許權交易模式的“頭號玩家”
縱觀國內近年來達成的BD交易,多集中於研發階段,其中,傳統License-out(對外授權)模式長期佔據主流地位,NewCo模式(即企業將部分產品管線或非核心業務以資產分拆的方式注入由境外資本共同組建的全新獨立實體)憑藉靈活的資產運作特點,也逐漸成爲越來越多創新藥企的選擇。如今隨着百濟神州與Royalty Pharma就商業化分紅權益達成合作,特許權交易模式“落地”中國創新藥市場。
不過,特許權交易模式在國際市場並不少見,此次合作的對手方Royalty Pharma正是該領域的“頭號玩家”。公開資料顯示,Royalty Pharma成立於 1996 年,“爲下一波生物製藥創新提供資金”是其官網首頁明確標註的願景,目前已部署超過250億美元的資本,進行了超過80項特許權收購,在全球特許權交易市場中佔據了超過60%的份額。
從佈局案例看,Royalty Pharma曾參與過前代“藥王”修美樂、伊布替尼等衆多知名藥品的特許權交易。就在今年,其與Revolution Medicines達成合作,通過提供20億美元的靈活資金,用以銷售全球首個針對RAS(ON)狀態(癌症治療的重要靶點)的多選擇性抑制劑Daraxonrasib。
此次百濟神州與Royalty Pharma的合作,交易標的塔拉妥單抗由百濟神州與安進公司合作開發,前述提及的特許權使用費即是安進根據雙方於2019年10月31日簽訂並不時修訂的《合作協議》向百濟神州瑞士支付的費用。
爲此,百濟神州也在公告中提到了具體的操作細節,即百濟神州、Royalty Pharma和託管機構將簽署一份託管協議,以建立一個託管賬戶。根據《安進合作協議》安進應當支付給百濟神州的所有特許權使用費須存入托管賬戶。
業內有觀點分析,百濟神州與Royalty Pharma的合作是“以未來潛在商業化權益換當前確定性現金”,本質上是一種“輕資產化”融資方式,無需像傳統License-out那樣出售藥物核心“所有權”;也不必像NewCo模式那樣通過股權稀釋引入資本。而對於買方,通過當前資金投入,鎖定未來產品銷售額分成的長期收益,風險與回報相對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百濟神州和安進就塔拉妥單抗的相關合作還在繼續。2025年5月26日,百濟神州官微發文宣佈其與安進公司在中國聯合開展的注射用塔拉妥單抗2期臨牀研究DeLLphi-307已取得積極結果。
基於相關研究所獲得的積極結果,塔拉妥單抗有望爲中國SCLC患者的二線、三線及後線治療提供新的用藥選擇。目前,該藥物已被《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專家共識(2025版)》納入治療推薦。百濟神州已經與安進公司達成全球腫瘤戰略合作,其中包括共同推進塔拉妥單抗在中國的開發和商業化,計劃於年內遞交相關適應症的上市申請。
創新藥“新戰場”,平衡BD與自主發展成關鍵
塔拉妥單抗作爲一款同類首創免疫療法,該藥物可同時結合腫瘤細胞上的DLL3蛋白和T細胞上的CD3蛋白,從而激活T細胞以殺死表達DLL3蛋白的腫瘤細胞。2024年5月,塔拉妥單抗在美國獲得加速批准,用於治療接受鉑類化療後疾病進展的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患者。隨着產品上市,爲存在巨大空白的SCLC市場帶來了希望,也迅速讓市場重拾了對DLL3靶點的信心。
開源證券分析指出,針對DLL3靶點,目前已開發出了ADC、雙抗/三抗、CAR-T等多種療法,通過特異性靶向DLL3靶點殺傷腫瘤細胞。目前僅安進製藥的CD3/DLL3雙抗產品塔拉妥單抗獲批上市,其餘管線均在II期臨牀及之前,靶點競爭格局較好。例如,艾伯維的Rova-T雖在臨牀試驗中遭遇挫折,但塔拉妥單抗已於2024年5月獲FDA批准上市,“隨着該領域未來越來越多管線佈局及早研發數據讀出,賽道景氣度預計持續提升,相關標的有望受益。”
多筆重磅BD交易更是完全點燃了DLL3靶點的熱度。例如2024年12月,恆瑞醫藥的DLL3 ADC創新藥SHR-4849在除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範圍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許可給美國IDEAYA Biosciences公司,並獲得7500萬美元的首付款,總額可達10.45億美元。
進入2025年1月,信達生物DLL3 ADC新藥IBI3009全球權益授權給羅氏,後者支付8000萬美元預付款,以及最高達10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金額和最高達中雙位數比例的銷售分成。
縱觀上述重磅交易,國內創新藥企已從全球BD交易的“參與者”成長爲“核心力量”。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達72筆,數量佔2024年全年的76%;交易總金額已達600億美元,較2024年全年的519億美元高出16%,出海勢頭強勁。
不過,在BD交易熱潮背後,行業對創新藥企的發展邏輯也有着更理性的思考。沙利文大中華區生命科學事業部醫藥行業分析師趙一菲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BD本質是創新藥企對研發風險的動態再分配。尤其當國內一級市場融資持續收緊時,BD交易,特別是其中佔比最大的License-out,已成爲Biotech(創新藥企)的生命線。其交易規模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超越一級市場融資總額,從可選項升級爲生存剛需。但過度依賴BD收入,會放大管線斷層的業績波動風險。”
“持續性的產品補位,自主的商業化能力搭建已成爲決定一家創新藥企生死存亡的關鍵要素。”有不具名藥企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任何一家創新藥企而言,要想持續維持運營,就需要依靠完善的管線補位,倘若單純依賴BD,必定無法保障公司長久地擁有財富,最終還是要依靠自身的商業化能力。當前,已具備完善自主研發及商業化體系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
就百濟神州而言,在此次BD項目公告之前,其已率先發布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期內,實現營業利潤達7.9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達4.5億元,較去年同期均實現扭虧爲盈。這也是百濟神州今年以來首次在營業利潤和歸母淨利潤上實現全面盈利。
業績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盈利主要由於產品收入的大幅增長,同時費用管理推動了經營效率的提升。在覈心產品放量的同時,未來18個月內,百濟神州預計將在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管線中迎來超過20項里程碑進展。
展望前方,百濟神州全球總裁吳曉濱此前在行業論壇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描繪了中國創新藥未來的三重圖景:全球臨牀試驗的蓬勃增長、國際授權合作的日益緊密,以及多技術平臺催生的差異化產品如春筍涌現。“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吳曉濱強調,中國創新藥的目標絕非一家獨大,而是構建全行業協同共進的繁榮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