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分析 表面服從川普 亞洲經濟體另闢蹊徑求生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大刀,亞洲經濟體首當其衝,目前正另闢蹊徑求生,並重整對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專家認爲,多個國家將選擇表面服從美國,在貿易戰中穩住自身經濟安全。這場貿易海嘯不僅撼動既有秩序,也讓中國有機可乘,逐步崛起爲「國際貿易秩序守門人」角色。

川普四月二日宣佈對貿易伙伴開徵對等關稅,部分亞洲經濟體稅率尤其嚴苛。亞洲主要經濟體除了中國以外,僅有越南與華府談成初步貿易協議。日本與南韓都積極與美方協商中,日本車商將首當其衝,半導體、紡織、汽車等依賴亞洲密集供應鏈的產業也正加速搶單、壓價與轉向新市場。

東南亞國家二○二四年佔全球GDP達百分之七點二,高關稅可能對區域造成長遠衝擊。馬來西亞的紡織、橡膠、傢俱等勞力密集產業恐受重創。印尼與泰國選擇主動安撫美方,表態願擴大自美進口並降低關稅,以換取關稅豁免。其他經濟實力更有限的貧窮國家,面臨高稅率卻無力以增加採購換取讓步,處境尤爲艱難。

波士頓顧問公司常務董事巴拉德瓦傑說,各國企業正重新思考緩衝策略,提升庫存與交貨彈性,以因應市場高度波動,「不確定性已成爲新常態」。

新加坡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杜特表示,「亞洲經濟體同時依賴中國與美國,它們基本上位於全球供應鏈的核心位置。一旦全球供應鏈或貿易模式出現變化,對這些國家而言,情勢將變得更加艱困」。

川普關稅政策不只衝擊亞洲生產國,也推高美國企業在亞洲的營運成本。長年在越南、印尼設廠的Nike等服飾品牌,已表明關稅導致進口成本上升將轉嫁給消費者。

專家指出,外資可能從關稅較高的國家轉向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較低稅率市場,同時尋求歐盟、中東、拉美等地區新市場。

美國晶片製造商格羅方德新加坡分公司總經理陳耀剛說,「現在我們已經不再是全球化,而是區域化。未來企業將找個安全的地方,尋求維持供應。消費者以後也要習慣東西不會再像現在便宜」。

隨着亞洲貿易聯盟重組,美國也逐漸成爲一個不可靠的夥伴。杜特指出,「這反而給了中國一個大好機會,崛起爲世界貿易秩序守門人」。

巴拉德瓦傑說,當美國等國家更加擁抱保護主義,亞洲正在朝反方向前進,更加開放貿易與扶植企業,「關稅正在加速兩大趨勢:一是中國與西方貿易放緩,二是中國與新興亞洲國家的貿易擴大」。

川普政策引發的貿易動盪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秩序,但美國最終未必能成爲贏家。杜特說,亞洲因應川普貿易政策,將會是「表面服從,實際獨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