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經銷商紛紛轉投新能源;智駕險登場;車市花式內卷…亮底牌的時候到了?|新能源觀察
經歷了1月的季節性調整後,2月汽車市場從春節假期中快速“甦醒”,市場迎來更激烈的競爭。
一是車市競爭的戰火,已經從國產新能源車與燃油車的戰爭,蔓延至高端新能源品牌與傳統豪華品牌的戰爭。曾經BBA的經銷商體系,在新能源衝擊下紛紛倒戈,“寶馬最大5S店”翻牌比亞迪,讓人不勝唏噓。
二是“智駕險”成爲車企推出的新鮮事物,賽力斯、小鵬汽車、阿維塔等車企率先行動,搶在保險公司和法規前面,爲自家的智能駕駛鋪平道路。而隨着全民智駕時代加速到來,解鎖“智駕事故保障”的車企會越來越多。
但是,與“智駕險”權益性質不同的是,新能源車險仍然不是一塊好啃的蛋糕,根據比亞迪2024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其車險累計虧損1.69億元,呈增量減利的局面。
三是車企們開啓花式內卷,特斯拉直接放出“保險補貼”大招,蔚小理則拿出“免息購車”手段,合資品牌也全力跟進,學起新勢力祭出“一口價銷售”殺手鐗。有從業者預測,這輪價格戰至少持續到“金九銀十”。
很顯然,價格戰不僅僅是當前車企爭奪市場最鋒利的武器,更是整個行業加劇內卷的見證。硝煙背後隱藏的也不再是一家車企的生死存亡,而是新能源市場正在加速優勝(參數丨圖片)劣汰的殘酷現實。
2025開年就如此刺激,接下來車企們還有什麼藏着的底牌,都該亮出來了。
01、渠道變化:BBA 4S店紛紛轉投新能源
毫無疑問,主流國產新能源正在攻佔BBA的腹地。特別是銷量上的此消彼長,讓BBA的4S店們“改旗易幟”紛紛轉投國產新能源陣營。
據AC汽車在2月的報道,宣佈停業的寶馬全球首家5S店傳來最新消息,已被比亞迪經銷商北方華鵬集團承租,將在該店址經營騰勢和方程豹品牌。
更早之前,長沙規模最大的奔馳4S店改頭換面成爲了問界的旗艦店;北京地區最大的奧迪——北京華陽奧通4S店轉賣問界;奧迪在亞太地區最大的門店——廣州京溪奧迪轉向經營蔚來。
此外,中升集團關停多家BBA 4S店,翻建了40餘家問界店;永達集團計劃開出30家問界店;超過40家傳統豪華品牌經銷商轉投蔚來。
對傳統車企來說,新能源時代的經銷模式正在被重新定義,以往擁有的渠道優勢被逐步瓦解,讓嚴重依賴廠家政策的經銷商們虧損嚴重,面對新勢力推出的無需揹負庫存的代理模式,車企很難阻止4S店們的“倒戈”。
而新能源車企也更傾向於引入有實力的大經銷商集團,原BBA門店是首選目標。
一方面原BBA經銷商作爲當地的優勢資源,已經經過了BBA主機廠的高標準的審覈,店面位置和資金實力都不容小覷;另一方面其積累的大量高端用戶與車輛的定位人羣高度重合,是最優質的合作對象。
雙方各求所需,逐漸迴歸服務本質的經銷商們跟着新能源車企能賺錢,也將吸引更多的4S店“改頭換面”。
那麼,傳統4S店轉做新能源品牌,多久能達到盈虧平衡甚至實現盈利呢?
2月,小米汽車發文稱,將在81個城市(主要爲三四線城市)招募授權售後服務商,並公示了招募的基礎要求和條件,我們可以從中一探究竟。
招募條件中,小米汽車要求授權售後服務中心“臨街面寬不低於12m,獨立接待區&客休區不低於120㎡,車間淨高不低於5m”。其中,還有比較關鍵的一條是申請人是否具備新能源汽車維修經驗與專業資質。
據西南地區某區域連鎖負責人告訴AC汽車,他們公司去年拿到了小米汽車售後授權,並在該省(非省會城市)開出了一家兼營店,前期投入50萬元左右,預計做到盈虧平衡需要三年時間。
而在省會城市(一二線城市)的授權以專營店爲主,投入成本也會更高,盈利水平也會相應提升。以西北某省會城市的一家售後授權店爲例,該店自去年3月開業以來,目前每月的營收約爲20萬元,毛利率達到30%。由於小米汽車的銷量有信心,預計將在今年內實現盈虧平衡。
而這僅是售後授權,相比於銷服一體授權店,後者投入成本更高,但因有銷售能力,所以盈利水平也會更高。
從單車提成上看,小米汽車單車提成爲4.5%,即售賣一輛小米SU7提成約1萬元。而在2024年9個月時間內,單憑小米SU7這一款車型的銷量就達到了13.5萬輛,平均月銷15000輛。2025年更是定下了30萬輛的銷售目標,而小米YU7預計六七月上市,銷量只增不減。
銷服一體授權店開放給4S集團,售後授權店向有實力的修理廠拋出“橄欖枝”,讓原本以爲在燃油車時代落幕中也要跟隨出局的終端門店,在新能源車企的渠道建設中,又有了轉型的新機會。
02、車險觀察:“智駕險”嶄露頭角
在價格內卷的基礎上,新能源車企開始強化智能技術的科技屬性,通過“高配低價”開啓另一場全方位的競爭賽。
2月10日,比亞迪宣佈全系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智駕門檻拉低至6.98萬元的海鷗車型,將原本只配備在豪華車的智能駕駛技術下放至10萬元以下車型,市場反響熱烈。隨後奇瑞也不甘示弱,推出5萬元級標配智能駕駛車型,再次刷新行業紀錄。
而這也被行業視作新能源車企通過技術下沉,開始卷向中低端市場。
與此同時,“智駕險”開始嶄露頭角。從去年10月開始,極越汽車、賽力斯、華爲鴻蒙智行相繼推出類似“智駕險”的服務權益,到了2月份,小鵬汽車被爆出將聯合保險機構推出定製化智能駕駛保險產品,阿維塔官宣推出4000元“智駕無憂”服務。
根據多家車企發佈的詳情來看,“智駕險”多與保險公司合作研發,並命名爲“權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保險產品,而是在現階段的智能駕駛均爲L2級的情況下,商業險覆蓋的同時,進行的加強補充。
而隨着L3級自動駕駛的到來,智駕技術成爲標配,駕駛主體逐漸由“人”向“自動駕駛系統”轉換,有關智駕的責任事故劃分、保險理賠保障的後續服務更需要明確的界定。
而“智駕險”作爲車企推出的權益,一方面給到車主“必賠”的保障,也展示出對自家智駕技術的自信;另一方面車企通過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可以將智能駕駛可能帶來的賠償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減少自身的直接經濟損失。
這也印證了此前AC汽車在解讀中的兩個猜想,一是標配了智能駕駛技術的車企也會及時跟進“智駕險”,保障車主的同時也是保障自己;二是前期定價4000元的“智駕險”是要在車主心中形成了一個心理價值,後期再將其作爲新車權益贈送給車主,很容易收穫車主好感。
截至發稿前,廣汽豐田鉑智3X上市,這款作爲14萬級唯一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價格公佈後1小時內訂單突破1萬臺,成爲了第一家會“掀桌子”的合資電車。
而在提車權益中,鉑智3X公佈了“豐田智行保險權益”(限非運營車輛),含自動泊車損失補償、智駕場景(開啓智駕INP功能)三者超賠補償權益。
此外,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今年的兩會中也提到了“推動限定場景的無人駕駛先行開放”,建議通過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不同級別智能駕駛汽車在事故責任中的劃分原則,同時鼓勵車企與保險公司通過緊密合作和數據共享,把智能駕駛保險和車險結合起來。
相信“智駕險”在行業各方的共同推動下,很快就能在“全民智駕”時代有一番新景象。
另一方面,車企經營新能源車險的數據表現“慘淡”。
根據比亞迪財險披露的2024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比亞迪財險在2024年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3.51億元,但卻虧損了1.69億元。同時,其綜合賠付率和綜合成本率均超過200%,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其中,比亞迪在高賠付率具體表現有四個,一是新能源維修成本和零部件更換成本高;二是電池逐漸老化等風險因素增加了賠付成本;三是保費與前端新車銷售綁定降低了車均保費收入;四是在車險定價方面經驗不足等。
此外,比亞迪財險初入車險行業,在渠道建設、技術開發、團隊擴張和市場推廣等方面投入巨大,都對淨利潤造成了一定壓力。
另一家做車險的車企特斯拉也發佈了2024年年報,全年營收爲976.9億美元,同比微增1%;淨利潤71.5億美元、同比下降52.2%。
而在具體的業務收入數據中,堅持“不依靠售後賺錢”的特斯拉被“打臉”:2024年汽車業務(含汽車銷售、汽車租賃、碳排放積分)營收爲770.7億美元,同比下降6%;服務及其他(超充、二手車、維修、車險等)營收爲105.34億美元,同比增長27%。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並特別提及2024年車險板塊的具體數據,最新可追溯到2023年第三季度,特斯拉旗下的2家保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爲133%,說明其保險經營整體上是虧損的。
同時,援引中國保險學會的數據,特斯拉從2022年6月起就開始在各個州上調保險費率,上調理由包括特斯拉保險目前的費率水平顯著低於同業及高通脹環境等,但背後是特斯拉保險的保單成本率至少是120%,這也表明特斯拉車損險原來定價過低或車輛維修成本控制未達到預期。
中國保險學會表示,主機廠如果獨立經營車險業務,很難獲得比大型傳統保險公司更優的成本率與財務結果。但如果把車險經營與車輛製造和銷售完全打通,相互補貼,平衡消費者購車、保險和維修的成本結構,將可能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
對比來看,儘管車險對外數據上是虧損,但比亞迪車險被業內看好。
一方面,比亞迪依託龐大的汽車保有量(2024年全球銷量超過427萬輛),可以獲得更多更精準的行車數據,實現精準化合理化的定價和理賠,降低車主保費和車險成本。
另一方面,比亞迪從銷售、維修、自營或授權網絡到保險服務的閉環生態,提升維修經濟性,降低車輛全週期使用成本。
甚至,更有猜測稱,比亞迪虧的是保險的錢,但賺的是售後的利。在車企的經營之下,車險曾經的金融屬性逐漸褪去,而是作爲車企生態鏈的一環,比亞迪車險的爆發力遠遠大於想象。
03、車市動態:新一輪價格開打
近兩年的春節後,車企競相發佈優惠政策幾乎成爲標配。
這是由於經過年底的銷量衝刺,購車需要已經被提前消耗,年後只能通過優惠補貼繼續刺激銷量。但與往年不同的是,2025年的銷量爭奪戰在卷價格的同時,還捲上了車輛配置,把“高配低價”推向了新高潮。
一方面,車企卷價格的手段也進行了升級,不再是簡單粗暴的直接降價。
特斯拉率先發力,打出了Model 3史上最大力度的優惠組合拳:限時保險補貼8000元+5年0息政策+特享充電權益。這是特斯拉保險補貼首次覆蓋Model 3全系車型,也是保險補貼和5年0息政策罕見地“首次同框”。
隨後,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也迅速跟進。其中,蔚來宣佈推出“5年0息”限時金融優惠政策;對錯過2025年政府置換補貼的用戶,通過等額積分的形式,進行補貼兜底。小鵬汽車也推出了“五年0利息0首付”購車政策,覆蓋小鵬多款車型,至高貼息金額57000元。
智己汽車在2月的限時政策中,更是直接將純電轎車智己L6官降3萬元,價格降至18.99萬元,同樣享受5年0息、國家以舊換新補貼。其高端的智能配置,讓智己L6極具性價比。
長安汽車則通過阿維塔07搶市場,推出全系3年0息,指定車型降1萬,還贈送2萬ADS功能包和6000元保險補貼,月供僅2000+即可開走高階智駕SUV。
此外,不得不提到合資品牌的和光同塵,廣汽豐田將終端優惠轉爲官方降價,鋒蘭達“一口價”8.98萬,降幅近4萬;威蘭達12.98萬起售,還提供核心部件終身質保。
另一面,隨着消費者對價格戰優惠力度的閾值在提升,車企們在“以價保量”的同時,還在加速智能化佈局,用“智駕增配”走“高質價比”路線。
在今年的智駕競逐中,比亞迪推出“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長安汽車發佈的“北斗天樞2.0”計劃,點燃了“智駕平權”之火。此外,以蔚小理、小米等爲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也在加緊探索。
引發市場空前熱度的當屬“小米SU7 Ultra上市直降28.5萬元”,預售10分鐘,大定突破6900臺;開售2小時,大定突破10000臺;到2月28日23點10分,大定已突破15000臺。
從2024年10月29日公佈小米SU7 Ultra量產版預售價81.49萬元,小米汽車通過智能化系統、動力配置、紐北賽道圈速記錄等數據證明了這個價格很值得。但到正式發佈時,價格定在了52.99萬元起,讓“高配”和“低價”的巨大反差足以在消費者心中掀起驚濤駭浪。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價格依然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關鍵因素。車企在卷價格、卷智能化配置時,成本和利潤的壓力也不忽視。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2024年的汽車行業收入106470億元,同比增4%;但利潤率只有4.3%。
而以今年的內卷程度來看,車企的利潤率還要一降再降,這場價格戰將要進入“既分高下,也決生死”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