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放寬“掛科限制”:給成長多一點容錯空間
掛過科也能保研?日前,南京農業大學公佈2026年推免研究生工作方案,首次明確允許必修課不及格不超過一門且經補考或重修通過的學生申請保研。這並非孤例,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近年也相繼調整細則,放寬對“一門次課程不及格”的限制。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校都規定有掛科經歷者無法保研,在這一規則下,有的學生因剛入大學不適應教學節奏掛科,即便後續學年成績優異、科研實踐突出,也難獲保研資格;有的學生因一門與專業核心能力關聯度不高的課程不及格,多年積累的學術成果被全盤否定……這種“一錯定終身”的評價模式,將靜態的成績單等同於對學生動態成長的完整評判,忽視了成長的複雜性。
保研放寬“掛科限制”,本質上是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向“以人爲本”轉變的縮影。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明確提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保研政策的調整正是這一導向在人才選拔環節的具體實踐。它摒棄“一刀切”的簡單化評價,承認學生成長是“非線性”過程,允許青年在探索中出現階段性失誤,更關注學生的長期發展潛力與綜合能力。
保研政策的“破冰”值得肯定,但讓其真正發揮作用,還需在放寬與規範之間找到平衡點,避免政策執行走偏。一方面,高校應細化配套措施,確保政策公平落地。例如,明確“必修課”的界定範圍,避免將通識選修課、實踐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混爲一談。同時,規範“補考或重修”的認定標準,防止出現“放水重修”“突擊補考”等鑽空子現象。另一方面,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傳遞容錯不等於縱容的理念,避免政策濫用。(孔德淇)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