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縣:青山綠水間的生命密碼 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智慧實踐
近日,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巡護員李貴仁像往常一樣,將紅外相機、GPS、海拔儀等“秘密武器”裝進已有些破損的揹包,走向密林深處開展巡護工作,並期盼與珍稀野生動植物來一場不期而遇。
談起這些年的巡護工作,李貴仁不禁發出感慨:“發現最多的野生動物是藏酋猴,比較多的是大熊貓、水鹿和羚牛,它們的食跡、足跡、糞便都能經常看到。”
在李貴仁的巡護筆記中,見證了寶興縣近年來在生態保護工作方面的轉型。過去,巡護員只能依賴眼睛和耳朵,核心任務是制止野生動物對山林的破壞。如今,在蜂桶寨自然保護區,一共佈設了200臺紅外相機,猶如在保護區織就了一張智能監測網,全方位覆蓋高低海拔區域,巡護員進山後,就化身爲移動“生態監測站”,曾經難以捕捉的珍稀動物行爲,現在只需通過定期數據採集,便能實現常態記錄。
“從我們掌握的數據來看,近年來大熊貓生存的最高海拔在不斷上升,我們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也發現了大熊貓生活的痕跡和糞便。”李貴仁表示,因爲退耕還林等政策,大熊貓生存的最低海拔也在逐年下降,標誌着大熊貓棲息地在不斷擴大。
資料顯示,寶興縣棲息着1083種動物、1837種植物,更孕育了602種模式物種,被譽爲“世界動植物基因庫”。統計顯示,近兩年來,寶興縣已共修復大熊貓棲息地3.47萬畝。
如今,隨着生態保護網絡不斷織密,寶興縣的生物圈也頻頻傳出喜報:金錢豹重現山林、白鷳振翅溪澗、“鳥中大熊貓”綠尾虹雉依託全球唯一繁育基地持續壯大、大熊貓棲息地不斷擴展……
生態保護事業不僅需要巡護員堅守,更需要公衆意識的覺醒。
近年來,寶興縣大力開展生態研學活動,讓更多人通過親近大自然,沉浸式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
蜂桶寨保護區自然教育師何冬蘭介紹,僅今年來,保護區已共接待15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隊。
“在紅外相機裡親眼看到大熊貓、川金絲猴,還有珙桐、綠尾虹雉這些‘活化石’,學員們紛紛表示書本上學的知識瞬間活了。”何冬蘭發現,學生們最常追問的就是“我能做什麼來保護它們”。而這種親身體驗帶來的深刻觸動,正是生態保護最深厚的根基。
當前,寶興縣正與國家動物博物館等權威專業機構攜手,深入開發自然教育課程,採用“研學+實踐+認證”的創新模式,打造全方位自然教育體系,讓更多人瞭解、熱愛並最終加入守護自然的行列。
不僅是動物保護,系統開展古樹名木保護,探索林業碳匯項目試點,積極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園地共建”模式……這些貫穿於全鏈條的生態保護,更是共同構築了寶興縣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堅實的同盟陣線。
今天的寶興縣,正以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實踐和全民守護的堅實行動,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交出充滿希望的寶興答卷。(李媛 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徐怡)
來源:北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