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走向生態化發展,AI是核心驅動力
在保險業從傳統的“產品銷售”模式躍遷爲“保險+服務”的生態化發展階段,AI顯然已成爲其中的核心驅動力。
行業公益性服務平臺保險服務生態網絡(ISE)近日舉行的成立一週年大會(下稱“會議”)上,多名業內人士聚焦AI在保險業的演進路徑,深度剖析AI在關鍵場景中的前沿應用與發展趨勢,揭開保險行業向生態化發展轉型的科技密碼。
“保險+服務”生態化發展四大趨勢
“保險不僅是一個行業,更是一種社會生態。”ISE倡議發起人、太保壽險原董事長徐敬惠表示,當前社會對保險的認知正從“單一風險對衝工具”向“全生命週期服務生態”轉變,這一過程中保險產品與服務正經歷“融合化、多樣化、標準化、體系化”四大趨勢。
綜合參加會議的業內人士觀點,從行業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來看,融合化體現在保險與醫療、健康管理、養老等場景的無縫銜接,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在保險產品中附加醫療養老等增值服務,增強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獲得感及黏性。
多元化表現爲服務形態的豐富性,隨着AI等技術的飛速進展,保險產品所能提供的服務豐富程度也突破了原有的邊界,AI健康檢測、智能陪伴等技術驅動下的新服務層出不窮。
標準化則依賴技術手段實現服務流程的優化。以理賠爲例,從近幾年保險企業的理賠報告來看,AI的賦能使得理賠流程的便捷度、透明度以及效率都得到了質的提升,理賠速度最快可達秒級。
體系化則強調跨行業生態構建,中國太保、中國平安等大型保險集團目前均已將大健康及養老領域作爲自身的重要戰略並深度佈局,深耕醫療資源、居家養老及養老社區等板塊,構建覆蓋“預防-診療-康復”的全鏈條服務網絡。
AI技術驅動行業三級跳: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躍遷
與會人士均表示,從上述四大發展趨勢來看,在“保險+服務”的生態化發展階段,AI等技術起到了核心驅動力的作用。
“我們需要將數字化與業務融合,與產品、服務、生態串聯在一起,在客戶經營過程中,利用數字化驅動公司運作模式的精益化提升和人員行爲方式的轉變。順應數字經濟趨勢,數字化本身成爲了行業運行的‘水和電’,是建設保險新生態的核心基建。”徐敬惠說。
衆安信科高級解決方案專家呂鶴霄在會議上表示,以衆安自身發展軌跡來觀察,科技在保險業的應用經歷了三個時代:2014年~2015年的1.0規則自動化時代,通過規則自動檢測、自動信息處理技術,實現業務線上化及部分保險環節在沒有人或較少人的直接參與下完成;2016年~2022年以非生成式AI驅動的2.0數字化時代,則通過大數據實現深度學習,產生多樣化的保險產品、差異化定價、精準推銷等;而從2023年開始,保險業的科技應用進入了大模型驅動的3.0智能化時代,險企將大模型技術納入企業整體數字化戰略,建立基於大模型的一系列產品矩陣,實現技術與業務目標的深度協同。衆安的實踐數據顯示,數智化體系能爲業務部門平均提效50%。
在3.0的智能化時代,AI賦能業務的深度和廣度的邊界無疑在不斷擴展。參加會議的業內人士列舉了數個行業內的前沿應用場景。
例如,在銀保渠道的客戶經營方面,根據太保壽險市場企劃與客戶生態部總經理方睿介紹,由於銀保渠道90%的數據存儲在銀行端,而保司往往無法直接接觸客戶,因此有大量高質量客戶資源待開發。但現在通過雙方數據及模型的深度融合,可以實現雙方數據的“可用不可見”,從而搭建不同場景下的聯合篩客模型,精準描繪客戶畫像,實現數據破壁。
而在智慧養老領域,AI技術也正逐漸成爲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重要手段。美邸養老中國區總裁王思薇表示,在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日本,智能化AI在護理監測、改善護理人員負擔、認知障礙檢測等多個場景下已有深度應用,例如穿戴型排泄輔助裝置可通過讀取肌電信號,預測使用者動作,實現輔助支撐,協助護理人員完成如廁照護,並提升老人如廁時的安全性和效率。在我國市場,智能陪伴機器人、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AI認知訓練平臺等產品亦創新不斷。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5-2030年中國智慧養老產業發展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智慧養老市場規模達到6.80萬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7.21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