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跨界佈局透視:739家非保險子公司涉足了這些領域

從醫療到養老,從基建投資到金融租賃,保險公司正通過佈局非保險子公司,將觸角延伸到多個領域。

貝殼財經記者據保險行業協會官網、保險公司官網不完全統計發現,截至2025年2月17日,共有21家保險集團和人身險公司合計控股了739家非保險子公司(含境外,且數據更新早於2023年的不計入其中)。

從非保險子公司的行業來看,房地產、租賃、養老、健康、醫療等仍是保險公司佈局的重頭戲。從數量來看,中國太平、國壽集團、平安人壽、前海人壽等保險公司旗下非保險子公司數量均超百家。

中華保險研究所首席保險研究員邱劍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非保險子公司主要根據保險公司對自身資源以及與保險業務相關聯的產業鏈進行佈局,保險公司極少在不熟悉的領域盲目開設非保險子公司,可以看到,無論是房地產、租賃還是醫療、養老、健康等行業,都屬於保險公司有相對資源優勢的行業。

保險公司佈局房地產、酒店、租賃 獲取穩定投資回報

保險公司旗下非保險子公司,顧名思義,是指保險公司在其主營的保險業務之外,通過投資等方式設立的從事非保險業務的子公司。一般有四類,包括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承擔保險公司部分職能的共享服務類公司、保險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的關聯產業公司以及其他無業務相關性的公司等。

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房地產依然備受保險公司的青睞。在739家非保險子公司中,就有123家名稱中包含“置業”“置地”“房地產”“房產”“不動產”等字眼,佔比約爲16.6%。

比如,國華人壽旗下便有寧波華凱置業有限公司、荊門市城華置業有限公司、重慶平華置業有限公司、武漢平華置業有限公司等多家置業公司。

實際上,除了自用類置業外,房地產一直都是保險公司佈局的重點行業,從險資的重倉股來看也是如此,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險資共重倉約700家上市公司總計約1002.32億股,其中,房地產成爲除銀行外最受險資“青睞”的行業。

業內人士認爲,保險資金的特點是久期長、資金體量大、來源穩定,所以需要配置能夠穿越週期、週期很長的資產,房地產資產符合這樣的資產特性。

類似的非保險子公司還有酒店,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國壽集團、中國人保、陽光人壽等保險公司旗下均有酒店類的非保險子公司,如中國人保旗下便有四川九寨山莊酒店有限公司等非保險子公司。

同時,保險公司對租賃業也有佈局。貝殼財經記者發現,中國太平旗下便有多家租賃類的非保險子公司,如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由中國太平旗下的太平人壽直接持股,持股比例爲50%。

公開資料顯示,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註冊資本爲50億元,是由中國太平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的金融租賃公司,該公司還控股了多家租賃公司,他們同屬於中國太平旗下的非保險子公司,如太平十號(天津)航運租賃有限公司、太平一號(廈門)飛機租賃有限公司等。

此外,保險公司還發揮險資體量大、週期長的特性,佈局基礎設施行業。如平安人壽旗下便有山西長晉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山西晉焦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平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上海)有限公司等多家非保險子公司,國壽集團、富德生命人壽旗下則分別有國壽基礎設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富德前海基礎設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非保險子公司。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保險公司之所以積極佈局房地產、租賃、基礎設施等行業,是因爲這些行業可以帶來穩定的投資回報,平衡資產端與負債端。

保險拓展醫康養外延 仍面臨數據共享、監管等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統計非保險子公司時還觀察到,醫療、健康、養老等也成爲了保險公司拓展外延的重點行業。

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目前保險公司已佈局51家養老類公司、40家健康類公司和29家醫療類公司,合計佔比約16.2%。

比如,中國太保旗下便有多家養老服務類公司,包括太保養老(武漢)有限公司、上海普陀太保家園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太保家園(鄭州)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等;陽光人壽旗下則有陽光人家(廣州)養老有限公司、海南縱橫悅逸養老管理有限公司、縱橫頤享(上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等;前海人壽則有西安華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前海人壽養老服務(成都)有限公司等。

健康類公司主要包括健康產業投資、健康管理、康養產業等類型的公司,如國壽集團旗下便有國壽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國壽(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悠享家健康服務有限公司等。

醫療類公司以醫院爲主,如泰康人壽旗下便有重慶泰康之家渝園康復醫院有限公司、南昌泰康之家贛園康復醫院有限公司等非保險子公司。

楊帆認爲,隨着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和人們健康意識提升,養老、健康、醫療等行業的需求持續增長,爲保險公司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佈局這些行業有助於保險公司構建完整的醫康養生態圈。

實際上,對於保險公司而言,這已並非新鮮事,自2007年泰康保險開始涉足養老產業以來,多家保險公司便對拓展醫康養外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根據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報告》,截至2023年,商業保險機構養老社區項目建設數量(包括在建和建成)有129個。

邱劍對貝殼財經記者稱,近年來,政策對保險業與醫療、養老的協同發展給予了支持,如鼓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擴大健康保險覆蓋面等。這種協同是當前保險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大部分公司發展非常不錯,但也存在一些經營比較困難,盈利能力較弱的企業。

邱劍認爲,保險與醫康養行業的協同存在四大卡點,一是健康管理、醫療和養老服務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難以進行有效監管;二是保險業與醫療、養老等行業的融合涉及多個監管部門,跨行業監管和協調難度較大。同時,醫療、養老等行業的信息化程度不一,數據共享存在障礙,影響了保險業與這些行業的深度融合;三是養老和健康管理項目的前期投入較大,回收週期較長,保險公司在資金運用和成本控制方面面臨着一定挑戰;四是部分消費者對保險與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結合的模式接受度較低,建立起信任還需要時間。

楊帆也認爲,對於保險與醫康養行業的協同而言,數據共享和整合是一個重要挑戰,由於不同行業之間的數據標準、格式不統一,數據共享和整合難度較大,進而影響了協同效應的發揮。其次,政策和監管環境也需要進一步優化。此外,專業人才和運營管理能力也是制約協同的一大因素,保險與醫康養協同需要跨行業、跨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人才和公司運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總的來說,保險與醫康養協同具有巨大潛力,但需要克服數據、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挑戰,才能發揮協同效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