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名包預售背後竟是造假產業鏈,多人被判刑
當心儀的包包以不足平日一半的價格上架某“微店”,你會不會心動?近日,在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檢察護航3·15,共築滿意消費”主題開放日上,檢察官以案釋法詳細揭秘超低價“爆款”包的騙局,一條由夫妻二人所“供養”的假冒奢侈品包製作、銷售黑色產業鏈被徹底根除,所有造假售假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額達832萬餘元,多人被判刑。
仿製訂單帶來“靈感”
楊某和張某本是一對從事皮包生意的小夫妻,生產經營老實本分,辛勤打拼使得經營業績逐步增長。就在這時,一個“暴富”的機會擺在了他們眼前。
2019年1月,客戶徐某主動與楊某攀談,爽快打來5萬元定金,表示自己希望對標某奢侈品牌廣受歡迎的某款名包製作一批仿品。這次“代加工”的經歷給了楊某啓發,自己從事皮包生意多年,代加工廠家也熟識不少,仿造的質量基本可以保證,只要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各類名牌包的標誌,自己豈不是“發達”了?
楊某和妻子張某一商量,經營“轉型”由此萌發。
試水預售套路繁多
夫妻兩人分工配合,先按照時下流行款式選擇奢侈品牌售價上萬的“爆款”包,找到代工廠仿製一件樣品,展示在“微店”中,標價不及正品的一半,以此吸引消費者。
兩人採取預售模式,與顧客約定45天左右發貨,接單後再聯繫代工廠進行加工。他們先後找到張某某和成某某兩處貨源,累計仿造多款奢侈品牌的648只名包,通過微店預售的銷售額達340萬餘元。
造假產業法網難逃
徐某是他們最大的買家。徐某收貨後,再將其加價販售給錢某、王某、龍某、楊某某等下游經銷商,他們同樣通過網絡售賣非法牟利,一條造假售假的產業鏈快速運轉。
2021年2月,在王某處購得所謂名包的齊小姐察覺到不對勁,向徐州豐縣公安機關報案。案件移交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後,檢察機關快速介入,引導公安機關“順藤摸瓜”,從王某的交易流水入手,逐步深挖徐某、楊某、張某等人犯罪事實,一條由夫妻二人所“供養”的假冒奢侈品包製作、銷售黑色產業鏈最終被徹底根除,所有造假售假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額達832萬餘元。
案發後,在檢察官的教育引導下,楊某、張某等人主動退還違法所得合計185萬元。2024年10月19日,人民法院對本案進行了公開宣判,被告人楊某、張某、張某某、成某某犯假冒註冊商標罪,徐某、錢某、王某、龍某、楊某某犯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不等,並處罰金人民幣6萬元至175萬元不等。造假售假帶來的“發財夢”終究破滅,楊某夫妻二人追悔莫及。
通訊員 張潔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