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稱徠芬今年618 GMV同比縮水近四成:盲目擴充品類導致資源分散
DoNews8月7日消息,據雷鋒網報道,據接近徠芬的知情人士透露,2025 年 618 期間,徠芬的 GMV(商品交易總額)僅 3 億多,較 2024 年的 5 億縮水近四成。對於揹負着全年 60 億 GMV 目標的徠芬而言,這樣的成績實在難言滿意。
數據顯示,2022 年 1-9 月,徠芬在抖音電商斬獲 1.54 億元銷售額,超過戴森與米家的總和。同年 9 月,徠芬推出價格更低的 SE 版吹風機,配合 50 人內容團隊的精細化運營,兩週搭建 5 個直播間,甚至請來了播音主持專業的主播以提升調性,一年間完成從百萬級到十億級的跨越。
支撐這一切的,是 「戴森平替」的精準定位。這個標籤雖然爲徠芬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但也讓其深陷與戴森的專利侵權糾紛,極大地限制了徠芬在海外市場的發展,並給外界留下了徠芬「輕技術,重營銷」的刻板印象。
過分執着於細節,也導致了徠芬上新品很慢。
繼高速吹風機之後,徠芬陸續推出了電動牙刷、電動剃鬚刀。除了這些已經浮出水面的,據說徠芬內部還規劃了捲髮棒、人體工學椅甚至大家電等產品。
以電動牙刷爲例,徠芬在供應鏈上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即堅持產品要在自己的工廠生產。
前員工歐陽表示,他幫徠芬在深圳寶安石巖工廠的牙刷生產線算過一筆賬:目前電動牙刷的出貨量還不足實現自建供應鏈的規模效應,工廠空置率高,導致每臺牙刷均攤製造費用高達幾十元,而一支牙刷的BOM表成本不過100元。
2024年全年,徠芬牙刷產品線淨虧損8000萬,其中就有自建工廠造成的損失。而高速吹風機單一品類,已經很難支撐徠芬實現更大的營收規模,於是擴充品類就成了擺在徠芬面前的唯一選擇。
品類擴張帶來的問題是,企業資源和目標不夠聚焦,一旦業務出現問題,內部想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換一個業務做。最後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想做,但什麼都沒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