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單空窗危機1/上班族繳了30年保費 竟忽略75歲以後不續保 長壽保障斷崖誰來顧?

當實支實付醫療險在75歲中止時,正好是長照與重大疾病發生的高峰期,這時的保障斷崖就可能讓人生陷入困境。報系資料照

超高齡社會降臨,老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年齡增加的同時,保險空窗期愈來愈長。試想,上班族的你,買了2、30年的醫療保險,不過,因爲臺灣大多數的醫療險附約都有年齡上限,常見的是75歲或80歲,過了這個年紀,保險就不保了。正當人生進入最需要醫療保障階段,你的保單卻快「過期」了,這時該怎麼辦?

重點馬上看▼

面對這樣的保障斷崖,近年陸續有保險公司推出終身醫療險,這類保單設計通常是結合定額給付(住院日額)和實支實付,等到被保險人達到一定年齡之後,實支實付保障纔會啓動。例如某公司推出的終身醫療險是繳費10年、20年或30年,繳費期滿後終身保障,但是會等到75歲起,才啓動20萬元的實支實付醫療保障。

這樣的保單,是最佳解嗎?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磊山保經高雄營運處業務副總王鈺婷分析,由於醫療費用變動大,醫療技術快速更新,長期成本難以預估,市面上的終身型實支實付只有少數,且保費昂貴採帳戶型,嚴格說起來並不符合保障效益。

「你確定40年後那20萬元,夠換一個白內障的水晶體嗎?」保險法專家、北宇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劉北元指出,假設現在40歲的人去買這張保單,75歲以後保單自動轉成實支實付,「看起來滿好的」,但是以目前驚人的醫療通膨估算,若他80歲時才需要手術治療,「這20萬元,40年後能做什麼!?這是許多人的保險老年迷思」。

劉北元說,當一個人75歲或80歲之後,會出現多久的保障斷崖,取決於個人身體狀況。以臺灣女性來說,平均壽命84歲,平均臥牀時間7-8年,往回推就是大概77歲左右開始有長照需求,「這時候,你需要的是長照險而非醫療保險。

他認爲,「不應該把安養跟醫療攪和在一起思考,那是兩回事」,「即使臥病在牀也需要保單,但這不是醫療險,而是長照險」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他解釋,當一個人中風需要治療時,需要的是實支實付醫療險;不過,當醫生治療行爲完成,病況穩定了,病人卻因癱瘓無法行走,必須臥牀時,接下來就是安養的問題,「這時候他需要的是長照保險而非醫療險,因爲實支實付必須是醫療行爲纔會給付。」

王鈺婷也表示,當實支實付醫療險在75歲中止時,正好是長照與重大疾病發生的高峰期,若無其他補強,可能面臨三大風險。

一、醫療費用自負比例大幅上升:高齡手術、癌症標靶藥物、復健照護皆可能需自費。

二、退休金被侵蝕:原本預留生活費用的退休金,被迫轉作醫療支出。

三、家庭負擔加重:若長輩無保障,最終由子女承擔高額醫療費與照護費。

她認爲,這種「保障斷崖」也反映出臺灣醫療險結構需重新思考長壽時代的延伸設計。

對此,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也指出,隨着長壽社會的到來,「承保年齡可以延伸到什麼程度」已成爲保險業的新課題;以南山人壽來說,終身險的保障年齡已儘可能拉高至100歲,但對於定期險尤其是保證續保的問題,保險業還是有滿多的討論。

尹崇堯表示,在醫療通膨持續攀升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固然有社會責任,但也有本身的經營責任,從政府、民衆、醫院甚至保險公司,到底該怎麼去合理分攤,確實會是下一個階段,整個臺灣社會必須要討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