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連發5條59秒語音!杭州爸爸心跳都漏了一拍:簡直“噩夢”
“叮!”手機屏幕一亮,心跳漏一拍,指尖發涼,呼吸停滯……這幾乎是不少家長的集體“應激反應”。
“老師又來告狀了,簡直是‘噩夢’!”這對很多家長來說,這是不想也不願意面對。
老師的私信提示音,堪比拆盲盒時腎上腺素飆升——你永遠不知道,自家娃今天又創造了什麼“驚喜”。
“靈魂畫手”課堂塗鴉戰
週三上午,手機屏幕突然一亮,正在開會的李女士心跳漏了一拍。
點開一看,果然是班主任的微信:“小文媽媽,今天英語課,小文又在課本上畫畫,讓他回答問題答不上來,筆記也不記,走神很厲害。你多關注下哦。”
李女士瞬間腦補齣兒子在課堂上亂塗亂畫、嬉皮笑臉的樣子。此時,會議室裡的PPT彷彿成了背景板。
看着手機屏幕,她心裡五味雜陳。她不想回復,甚至不想看到這條消息。她害怕面對老師的“告狀”,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纔好。
回想起之前老師的“告狀”,每次都是因爲小文上課不專心、作業的完成度不佳。她試過各種方法,苦口婆心地勸說,甚至發過脾氣,但效果都不明顯,罵一頓的效果只能維持兩三天。每次看到老師的消息,她都覺得“壓力山大”,彷彿自己是個失敗的家長。
她深吸了一口氣,回覆“收到。我晚上找他聊聊”,一轉頭,在閨蜜羣哀嚎:“救命啊!這纔開學沒多久啊,老師第六次來‘告狀’了!都六年級了,還這樣,我真的哭死!是不是該給他報個‘注意力訓練營’或者帶去醫院看看啊……”
她時不時問自己:“是不是我教育方式有問題?對娃太寬容了?還是太嚴厲了?”她感到無力,甚至有逃避的念頭:“要不乾脆不管了,讓他自己面對吧。”
但她又覺得不能這樣。“畢竟親生的,不能放棄。”她不斷做深呼吸,試圖平復自己的情緒,但一整天的情緒都很喪,工作效率也大打折扣。
晚飯後,李女士讓兒子小文拿出英語課本。她強忍着怒氣翻看兒子英語書上隨處可見的塗鴉,竟然還畫出了各種情節。她感覺腦袋要爆炸了,但仍儘量用平靜的聲音和小文說“上課要注意力集中”。
小文卻振振有詞:“老媽,我是用藝術對抗枯燥。我畫的漫畫比黑板上的語法有意思多了!”李女士哭笑不得,極限拉扯“討價還價”後,母子達成“協議”:“媽媽理解你喜歡畫畫,但上課時間還是要以學習爲主。你看這樣行不行,課間你可以畫畫,不要畫課本上,畫專門的本子上。每天課本上必須記錄5個以上的英語筆記。”她還嘗試讓兒子理解,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既能滿足藝術創作,又能學到知識。
第二天,她戰戰兢兢向老師反饋“解決方案”。老師回了個哭笑不得的表情包:“也行……至少今天單詞聽寫對了。”
讓數學“跳步王”玩“偵探遊戲”
初一的小樂是個機靈活潑的孩子,但讓媽媽方女士發愁的是,他的數學成績一直不穩定。
前段時間,數學老師私信方女士,反映小樂的書寫問題:“小樂媽媽,小樂的數學書寫很成問題。他經常不打草稿,計算題不寫過程,又經常跳步,導致錯誤較多。我在學校會關注,希望週末您也關注一下,幫孩子提升數學的書寫,尤其是計算部分。”
方女士看到私信,心裡又是一陣煩躁。她回想起之前N次數學作業和測試,小樂總是因爲書寫不規範、跳步太多而丟分。她試過多次提醒小樂,但效果都不明顯。
她決定和小樂好好談談。上週末,她特別拿出小樂的數學作業本,指着上面的題目:“小樂,這道題,你列的式子是對的,但因爲跳步太多,算到後面錯了,這樣多可惜啊!”
小樂不以爲然:“老媽,寫過程太麻煩了。不寫過程,我很多時候也是對的啊!”
方女士耐心解釋:“數學不僅僅是答案對就行,過程也非常重要。寫過程不僅能幫助你理清思路,還能避免因爲跳步而犯錯。而且,考試時會根據過程給分的。但如果跳步太多,即使答案對了,也可能丟分。”
小樂想了想,道理他都懂,但做起來實在難:“寫過程真的好麻煩啊,我每次都覺得很浪費時間。”
方女士靈機一動:“我們來做個遊戲吧。每次你做數學題,都把自己當成偵探,需要一步步解開謎題。每寫一步,就離真相更近一步。”
喜歡偵探小說的小樂非常受用,決定試一試。
爲了讓小樂認真寫步驟,認真打草稿,方女士還特別買了很多可愛的貼紙。只要作業不跳步、草稿相對整齊,就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這幾天看上去還不錯,不過想要持續堅持,到養成好習慣,心裡還是沒底。很可能老師明後天又會來‘投訴’了。”方女士笑。
主任連發五條59秒語音
“釘釘一響,老爹心涼”
胡先生的手機相冊裡有個文件夾,名爲“人類幼崽迷惑行爲”,存放的是老師發來的兒子的種種“罪狀”。
比如,語文課本上的人物被兒子各種添油加醋,“化妝”到面目全非;作文本里吐槽老師“老師講課非常催眠,我一下子就進入了夢鄉”;數學作業本上,兒子在“解”字旁邊畫上一隻螃蟹;科學課上,兒子在書上畫奧特曼發射光線……
“每次打開釘釘,我都像在拆炸彈。”胡先生無奈,“上回班主任連發五條59秒語音,我正停車,緩了好久才平靜下來。”他嘗試過“威逼利誘”——沒收iPad、承諾作業完成好就買樂高,但效果都不持久。
胡先生算了算兒子現在四年級,至少五六年內老師的“投訴”都會綿綿不絕,必須強迫練就一個“大心臟”。
“一家人一起去看了‘哪吒’電影后,我和老婆互相鼓勵,我們要學習哪吒爹媽,多鼓勵多支持,見招拆招。”
“告狀”其實是家校合作的契機默唸三遍:親生的!
這是成長限定彩蛋!
怎麼看老師的“告狀”?
一位六年級班主任老師告訴記者,其實比起“告狀”,請家長把來自老師的消息更多看成一個“情報”,老師反饋給家長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重點不是焦慮孩子“又犯錯了”,而是更多考慮“孩子需要我的什麼幫助”。
“老師的‘告狀’並不是爲了批評孩子,而是希望家校合作,共同幫助孩子成長。這個時候很需要家長保持冷靜,積極面對。”這位班主任老師建議,家長可以和老師深入溝通,瞭解孩子問題的具體表現和原因,找到根源,對症下藥。接下來,與老師一起“定製攻略”,制定適合孩子的調整計劃,並嘗試用有趣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執行。當孩子有進步時,也及時給予鼓勵。後續,家長也要和老師定期溝通,並根據情況調整教育策略。“老師和家長是‘戰友’,一起陪伴孩子成長,我們可以一起努力,慢慢來。很多年後,一起看這些‘告狀’,我們可能會想念當時那個腦洞清奇的娃。”
當老師的私信提示響起來時,可以先深呼吸,默唸“親生的,親生的”,多年後,這些當時讓老父親老母親們血壓飆升的“告狀”,或許會成爲“成長限定版彩蛋”。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