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線 為何成死亡陷阱
七月十九日,又一條寶貴的性命斷送在行人穿越道(斑馬線)上,他是視病如親的好醫生、醫院的好主管,卻在臺北街頭的斑馬線上毫無預警地走完了人生,多麼大的悲劇!消息一出震驚全國。輿論一面倒責怪公車司機,我卻要再一次呼籲,這又是斑馬線殺人!
二○一六年七月,美籍教授在臺北仁愛路遭撞身亡;二○一九年二月,陽明山文大女學生遭公車撞身亡;二○二二年十二月,臺中公車撞死行人;二○二三年五月,臺南三歲女童遭撞身亡;二○二四年九月,東海女大生被客運撞死;二○二五年五月,三峽國中生遭撞身亡…。他們當中有的正要回家和家人聚餐;有的正要赴一場重要的會議;有的正開心地上街購物或剛下班,卻都在斑馬線上結束了人生,毫無前兆,留下了悲痛欲絕的家人,在餘生承受着無盡的哀傷。
斑馬線不是保護行人安全過馬路的設施嗎?城市道路上的車流如水流,行人跨越馬路猶如跨過危險的溪流,一不小心就會被車流沖走。斑馬線如同溪流上的小橋,能保護行人安全抵達彼岸;踏上斑馬線應是進入一個被保護的環境,可以暫時卸下冒險跨越馬路的心防,讓行人安心是斑馬線應有的角色。
問題來了,當一次又一次發生行人在斑馬線上喪命,輿論多將肇事責任歸咎於車輛駕駛;卻不禁要問,斑馬線爲什麼保護不了行人?或根本矇騙了行人,甚至成爲陷阱,反而害了行人?據此次事故的監視器影像,醫師原在斑馬線上行走,公車已緩緩開到他右前方、準備左轉;醫師開始加快腳步、甚至小跑步,公車又進一步左轉,行人卻愈跑愈快,直到出現在公車前。問題是爲什麼行人會愈走愈快,並開始小跑步、愈跑愈急?他難道沒有注意公車正在靠近?
仔細檢視這個路口的斑馬線,可發現明顯的問題!它全長七十五公尺,是臺北市內長度數一數二的斑馬線,卻完全沒有設置庇護島,也就是當行人一踏上這個斑馬線,幾乎沒有在中途分段穿越的可能。因爲沒有庇護島的保護,因此在走到後半段,行人號誌時間剩下不多時,就會盯着前方遞減的秒數愈走愈急、開始小跑步,有可能因此忽略了身旁逐漸靠近的車輛。
倫敦及英國的法規規定,行人穿越道的總長度不得超過十五公尺。二○二四年九月,內政部頒佈的「市區道路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亦明定:「行人穿越道長度十五公尺以上道路宜設置行人庇護島;行人穿越道長度廿五公尺以上道路應設置行人庇護島,並得以中央分隔島兼作之」。筆者近年持續倡議「零死亡願景」的道路安全觀念,核心精神是「任何人因爲道路交通喪生或重傷,在道德上是完全無法被接受的」。
傳統的道路安全觀念是車輛駕駛揹負最大的責任,事故發生都是駕駛或路人的錯。「零死亡願景」體認到人們總會在某些時候犯錯,因此道路設計和相關政策,要能確保當錯誤發生時不至於造成重傷或死亡;道路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應承擔更多改造道路環境與政策的相關責任,以減少車禍的嚴重程度,而不是將責任完全歸咎給駕駛或用路人。政府應即刻體檢所有路口和行人穿越道的設計並儘快修正,以免憾事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