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設備大賣推動業績創新高 北方華創近10年首度轉贈釋放什麼信號?
(原標題:半導體設備大賣推動業績創新高,北方華創近10年首度轉贈釋放什麼信號?)
在日前披露的2024年報及2025年一季報業績均創下歷史最好水平之際,北方華創2024年擬現金分紅5.66億元,同時公司提出近10年首次轉增股本的分配方案,擬每10股轉增3.5股。截至最新收盤日,北方華創總市值2421億元,股價報453.28元,處在歷史最高價位區間,股價年內上漲近16%。
4月25日晚間,北方華創(002371.SZ)發佈2024年年報及2025年一季報。今年一季度,北方華創在去年營收淨利潤創新高的基礎上維持增長,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2.06億元,同比增長37.9%,實現歸母淨利潤15.7億元,同比增長38.8%,營收淨利潤均創下歷史同期最好水平,業績增長原因系公司多款設備實現基數突破,市場份額擴大所致。
經過連續數年業績穩步增長,北方華創去年營收規模已經逼近300億元,高基數下的業績成長壓力也隨之而來。2025年半導體景氣度維持上行將是大概率事件,而各領域終端需求如何演繹或是國產半導體設備滲透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去年半導體設備收入超200億
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到6260億美元,其中全球集成電路裝備的銷售額達1161億美元,兩項金額均創歷史新高。中國大陸仍是全球集成電路裝備的最大需求市場,全年銷售額達491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2024年全年北方華創下歷史最好水平,實現營業收入298.38億元,同比增長35.14%;歸母淨利潤 56.21億元,同比增長44.1%。去年四季度,北方華創的單季度營收規模首次突破90億元,達94.85億元,歸母淨利潤環比爲11.58億元,環比減少26.52%。利潤分配方面,北方華創擬每10股現金分紅10.6元並轉增3.5股,全年分紅總額5.66億元
北方華創的主營產品包括兩大類:電子工藝裝備和電子元器件。其中,電子工藝裝備包括半導體裝備、真空及新能源裝備,2024年該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77.06億元,同比增長41.28%,毛利率爲41.5%,同比增長3.83 個百分點,營收毛利率雙增長推動總營收增長。而電子元器件的收入爲20.94億元,同比減少13.91%,毛利率60.32%,同比減少5.33個百分點。
財報披露,2024年北方華創的半導體裝備實現收入超210億元,約佔比總營收70.4%,該業務包括五大類:刻蝕、薄膜沉積、熱處理、溼法和離子注入,刻蝕與薄膜沉積設備爲主要市場需求。根據第三方機構數據,在集成電路設備資本開支中,刻蝕設備和薄膜沉積設備佔比分別爲15.7%、22.1%。
在北方華創的半導體裝備中,刻蝕設備與薄膜沉積設備的收入規模最高,同比增速也是最快。去年,公司的刻蝕設備收入超80億元(2023年近60億元)、薄膜沉積設備收入超100億元(2023年超60億元),合計收入超180億元,佔比半導體裝備收入85.71%。
值得注意的是,薄膜沉積設備是北方華創首個收入超過百億的半導體大類設備,公司稱,到2024年末已形成了物理氣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CVD)、原子層沉積(ALD)、 外延(EPI)和電鍍(ECP)設備的全系列佈局去年薄膜沉積設備的收入同比增長66.67%。另外,刻蝕設備收入同比增長逾三成。
半導體裝備中,北方華創的熱處理設備、溼法設備的去年收入分別超20億元、10億元,離子注入設備是公司2025年3月新進入的市場,未對2024年業績產生貢獻。
半導體裝備以外,北方華創的真空及新能源裝備包括晶體生產設備、真空熱工設備、新能源光伏設備。2024年光伏進入階段性去產能階段,擴產步伐大幅放緩,這是否對北方華創的相關設備業務造成影響,年報並未進行披露。
25年業績增長取決於終端需求
設備需求景氣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業需求景氣度。2024年,全球半導體週期景氣度上行,受益於人工智能(AI)、高性能計算(HPC)的高速發展,汽車電子及消費電子回暖等因素的驅動,半導體行業步入新一輪增長週期。
進入2025年,AI高速發展勢頭不減,全球各大廠商提升AI部署的資本開支,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進一步提速,更高級的智能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將有望提升至3000顆/輛。
伴隨着行業景氣度提升,北方華創一季度的業績創下歷史同期最好水平,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2.06億元,同比增長37.9%,環比減少,13.49%,實現扣非後歸母淨利潤15.7億元,同比增長44.75%,環比增長36.42%。公司稱,一季度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集成電路裝備領域電容耦合等離子體刻蝕設備(CCP)、原子層沉積設備(ALD)、高端單片清洗機等多款新產品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同時多款成熟產品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公司市場份額持續擴大。
2020年以來,北方華創的業績規模實現穩步提升,營業收入規模從約60億元增長至近300億元,歸母淨利潤從約3億元增長至約56億元,隨着業績基數不斷擴大,公司也面臨業績增速的壓力。一方面,新能源光伏、鋰電、氫能設備的基數較小,預計難貢獻可觀的收入增長,尤其是光伏產業仍處在供需錯配階段,全行業正在通過自律減產保價,導致設備需求下滑。
另一方面,經過近幾年發展,國產設備商的本土份額已經明顯提升,雖仍具備不小上行空間,但要看下游需求變化的具體情況。
“2025年半導體行業景氣度維持上行已經得到市場各方共識,AI與汽車電子預計成爲推動今年半導體需求的‘主力軍’,消費電子市場需求能否進一步提升或取決於AI手機的實際落地進展,具體進展可能要到下半年才能揭曉。”某TMT分析師對記者說:“半導體設備大類基本實現國產替代,其中刻蝕、清洗、薄膜沉積設備的覆蓋率相對突出,預計伴隨下游需求增長,國產設備頭部廠商能夠憑藉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優勢保持一定的業績增長。而從半導體週期景氣度復甦節奏來看,設備環節增速最快階段是景氣度復甦的初期階段,從景氣度開始上行到頂峰階段,設備增速反而是逐步放緩的。”
“但今時不同往日,AI與汽車電子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前者有GPU、HPC,後者涉及存儲、傳感器、模擬芯片、功率芯片等數個種類。芯片工藝迭代要求更高精密度的製造設備,但是從下游應用領域的發展角度來看,芯片從研發到規模化應用於終端產品的時間週期是不確定的。大方向來看,國產設備廠商的本土市場份額擴大趨勢具備較高確定性,龍頭設備商的受益程度最高。短中期來說,終端需求增長變化是半導體行業業績的‘勝負手’。”上述分析師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