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供應鏈移美 外媒︰幾乎不可能實現

美國希望臺灣將半導體產能移往美國,外媒指出,這項要求挑戰重重,幾乎不可能實現。圖爲臺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臺積電提供)

美國希望臺灣將半導體產能移往美國,確保能夠滿足美國國內半數晶片需求。外媒指,要將密集且相互依存的供應鏈移植到美國,除晶圓廠外,更得說服數十家零組件與材料供應商一同遷移,且光赴美投資就會消耗掉臺積電大部分的資本支出。這項要求挑戰重重,幾乎不可能實現。

另外,美媒也分析,在美國總統川普任內,美中關係被形容爲「三個T」,TikTok、關稅(Tariffs)與臺灣(Taiwan)。中國大陸近日再度施壓華府,要求改變數十年來沿用的表述,以界定美國對臺獨的立場,若美國真的讓步,利用臺北的地位,換取在關稅和TikTok更佳的協議,將對臺灣造成重大沖擊,並使賴清德政府陷入險境。

長期以來,美方對晶片生產過度集中臺灣感到憂慮,川普上任後,不僅威脅對進口晶片加徵高額關稅,還考慮推動「1比1」生產規則,要求企業在美國生產的晶片數量必須等同進口量。

不過,挑戰重重。美媒形容這是一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激進轉變」,因爲半導體產業是地球上最複雜的供應鏈之一,要將密集且相互依存的供應鏈移植到美國,不僅需要晶圓廠本身,更得說服數十家零組件與材料供應商一同遷移。《華爾街日報》也直言,要讓美國晶片產能與進口數量匹配,遠比單純增加投資困難,因爲海外產品更便宜,供應鏈難以調整,美國要擴充產能也需要時間。

而臺積電2024年資本支出約300億美元,今年則預計約爲400億美元。若真要實現華府所謂1650億美元的美國建廠規模,等於要耗掉臺積電五年的全球資本支出,更別提對下一代製程、封裝等新技術及其他市場擴張的資金。即便分十年執行,也意味着每年要將兩位數比例的預算投向美國,對一家仰賴全球供應鏈優勢的公司而言,根本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