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晝之夜迎10週年!圓山坑道、聲光互動裝置12小時不間斷
2025白晝之夜、地景公共藝術計劃、數位藝術節臺北3大藝術盛事首度攜手登場,自10月中旬至11月初在圓山匯聚成跨越歷史、科技、藝術與表演的城市舞臺。(張珈瑄攝)
2025白晝之夜、地景公共藝術計劃、數位藝術節臺北3大藝術盛事首度攜手登場,自10月中旬至11月初在圓山匯聚成跨越歷史、科技、藝術與表演的城市舞臺。臺北市副市長林奕華表示,今年除了藝術創作、自由精神外,更展現藝術流動結合3大藝術節,在11月1日白晝之夜迎來12小時不間斷的跨夜藝術盛典,也選擇辦在臺北最能說故事的圓山,自由、開創地說着臺北的歷史。
林奕華說,因應白晝之夜自2016年舉辦以來已帶入第10年,本次特別打開舊兒童育樂中心及圓山坑道,策畫12小時不間斷的展演,藝術家姚仲涵也特別設計大型聲光互動裝置,邀請民衆以聲音點亮摩天輪;另也將平日管制封閉的圓山坑道打造成環境劇場,帶給民衆魔幻的沉浸式體驗,再串聯地景公共藝術計劃與數位藝術節,集結超過60件藝術創作與100場演出。
3展更將在11月1日白晝之夜共同集結,迎來12小時不間斷的跨夜藝術盛典,17日舉辦聯合記者會。(張珈瑄攝)
今年白晝之夜邀請出身巴黎 Ballroom 酷兒舞廳文化的傳奇人物 Lasseindra Lanvin 辣珊卓.浪凡(左)來臺,攜手臺灣 desire 007 帶來《風革線上 Scent of Fabrics》French Voguing Ball 大賽。(張珈瑄攝)
3展率先登場的是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以「浮島光景」爲題,自10月17日至11月9日在圓山花博公園及捷運圓山站玉門街沿線展開。今年延續「發現看不見的臺北:重現隱匿或消失的地景」的核心理念,呼應圓山承載着臺北盆地數千年活動軌跡,從史前貝冢與考古遺址、凱達格蘭族聚落、日治時期的圓山公園與動物園,到後來的中山兒童樂園,層層累積的城市記憶在此交織,轉化爲公共藝術的創作靈感。
適逢10週年的臺北白晝之夜,將於11月1日下午2時至11月2日凌晨2時舉行,今年選址於擁有豐厚歷史紋理的圓山地區,以「Hi Story」爲主題,巧妙融合「History」與「Hi, Story」的雙重語境,本屆共集結超過60件藝術創作與演出,從大型裝置、展演到聲音光影實驗,以當代藝術迴應臺北的時間軸與城市記憶,延續白晝之夜「全民參與」的精神。
今年白晝之夜再度邀請前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總監 Kitty Hartl 擔任客座策展人,延續臺法文化交流合作,此外也邀請出身巴黎 Ballroom 酷兒舞廳文化的傳奇人物 Lasseindra Lanvin 辣珊卓.浪凡來臺,攜手臺灣 desire 007 帶來《風革線上 Scent of Fabrics》French Voguing Ball 大賽,賽制分爲時尚、走秀、選美、擬真、舞蹈5大類別,聚焦在臺灣歷史與文化,並以此爲基礎關注多元社羣的認同及展望。
辣珊卓.浪凡說,此次扣合臺北白晝之夜10週年的主題「History」,法國企畫團隊以Fabrics概念,牽動紡織及布料作爲服飾潮流的基礎,法國代表高級訂製服的典雅,用刺繡、蕾絲與剪裁書寫優雅,對應臺灣島嶼歷史記憶,從原住民織紋、客家花布,到領先全球的創新紡織技術。
而邁向第20屆的臺北數位藝術節,爲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數位藝術嘉年華,今年將臺北作爲邊界與想像的交會點,以「層疊的海平線」爲題,首度跳脫傳統展場框架,讓作品走出白盒子,與城市地景展開深度對話,匯聚多位國內外藝術家的精采作品,自10月25日至11月9日在大稻埕碼頭與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2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