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1》70歲顧90歲 超高齡化社會壓力爆棚

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居家護理師的適時介入,可有效舒緩家庭壓力及節省醫療資源。(資料照)

一則網路漫畫以黑色幽默點出社會現況,兩名老人想住養老院,70歲老人符合資格歡天喜地入住,90歲老人遭拒絕,院方理由「您兒女仍健在」,90歲老人氣急敗壞地說:「剛剛進去那個70歲的,就是我兒子」。笑話令人莞爾卻又殘酷,一語道破臺灣「老人照顧老老人」的沉重現實。

國發會今年4月推估,臺灣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代表全臺人口中,65歲以上者達20%。初步計算,老年人口(65歲以上)將於2050年突破760萬人;2070年下降至708萬人,佔比攀升至44%,幾乎每兩個人,就有一人可領敬老卡。

上述70歲照顧90歲的例子,在當今高齡、少子化社會結構下,屢見不鮮。政府推居家護理(Home Health Nursing),協助行動不便、慢性病患,以及出院後需持續照護的病人,能在自宅獲得連續且完整的醫療照護,促進「在地老化」目標,但健保給付有門檻。

長者無意願或無能力前往醫療院所,到宅護理成了新選擇。(示意圖。圖:shutterstock/達志)

包括長期臥牀或行動不便,如中風、癱瘓、肌肉萎縮等無法自行到院就診;管路照護,如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傷口引流管等;手術或重大疾病後延續照護,如癌症治療、慢性傷口、術後換藥、傷口清創;依醫師評估需居家護理。

部分長者沒什麼大毛病,更沒有所謂「三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等狀況,單純因年老力衰,無法頻繁往返醫療院所,這時,居家護理師成了接住他們的重要生力軍。吳青芳目前經營臺北市大直地區唯一一家居家護理所,服務對象逾百人,範圍以臺大醫院、臺北榮總爲主。

她認爲,許多老人需要的不只是醫療,而是「被看見」和「被接住」的照顧機制。當家庭成員無法長期陪伴時,護理師成了醫療不中斷的關鍵角色。

吳青芳說,她服務過住在豪華別墅的有錢人,對方甚至請了24小時的特別護士輪班,一對一照顧,一個月要花30萬元;也遇過窮到跟她借錢的底層民衆,「共通點都是年紀大、行動不便」。

護理師到府服務,的確能省去患者舟車勞頓、院內感染等風險。(示意圖。圖:shutterstock/達志)

「把病房或診間變成自己家」,醫師事先開立醫囑單,由護理師到府服務,可定期配合或臨時需求,幫助患者免去院所往返、避免接觸感染、節省醫療資源等。服務內容包括體況評估、傷口換藥、三管維護或更新、藥物注射指導等,也能協助檢體採集。

家住臺北市的王小姐,高齡93歲父親今年9月因一吃東西就吐,無法進食,血壓急掉到命危程度,三度前往大型醫學中心掛急診並住院檢查,始終找不出確切病因,大醫院一牀難求,老人家躺急診等牀相當辛苦。

第三次出院時,醫師開立5包1000c.c.點滴,吩咐如果老人家無法進食,就到住家附近的診所,請他們幫忙打。但王小姐父親不符健保資格,她詢問了3家診所,全被回絕,一籌莫展時上網查詢,才知道有按件計酬的護理師,可到府幫患者打點滴。

許多老年人因抽血、打點滴等簡易需求,被迫前往醫院,徒然消耗醫療資源。(資料照)

根據業者報價,出勤一次至少2940元,以4小時爲限,點滴超過4小時沒打完,得付加班費。業者說,靜脈注射僅打針需要專業技術,收針相對簡單,護理師可指導照護者收針、拔針,不論護理師待多久,單次出勤費就是2940元。

儘管價格不低,王小姐算盤一打,父親去醫院也是打點滴,如果可在家完成,既舒適又能減少院內感染風險,更重要的是,她不用醫院、公司、住家三地奔波。她認爲,對家庭預算緊繃者確實是一筆支出,不過在父親尚有行動能力前,「這筆錢值得」。

「居家護理是一個趨勢」,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麗琴說,部分護理人員選擇自行創業,成立居家護理所,從某個角度看,也算提供社區服務,減少醫療院所負荷。

陳麗琴以高雄爲例,新進護理師薪資落在3、4萬元,轉任居家護理,只要認真接單,收入一定會增加,「但別忘了,居家護理要自己去找服務對象,有案子纔有收入」。還有一個問題,護理師隻身到府,無法完全排除風險,這也是部分護理人員卻步原因。

臺灣社會老化程度超乎預期,從照顧體系到家庭結構正面臨挑戰,當70歲照顧90歲成爲常態,如何讓填補制度縫隙的重要力量更普及、一般人更負擔得起,將是超高齡化後,政府和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護理師如果能融入社區或長照機構,對銀髮族是一項好消息。(示意圖。圖:shutterstock/達志)